《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雍也第六:
一向對時下有些談論政治的人,動輒把儒家所提倡的倫理思想,視為妨礙社會與政治進步的舊觀念而感到遺憾。
一部分屏棄舊傳統的談論者認為,執政者是利用儒家這套道德架構來箝制思想,使老百姓甘於作一「順民」,方便於執政者的統治,而使得文明社會所重視的人權與法治精神無從萌芽。如此立論的出發點,其用心不可謂不善,但是對孔孟思想的偏狹認識,也使其無法體會儒學的精微之處,甚為可惜。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代,為了富國強兵而強調以法令治國的是法家,法家代表人物中的韓非與李斯都是師承荀子,荀子又與孟子並稱儒家在戰國時代的代表人物,所以批評儒家箝制思想似乎有其邏輯性。但是不可忘記:孟子強調「性善」,認為行「仁義」可以王天下;而荀子則是強調「性惡」,要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
《論語》子路第十三 :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論語‧學而》孔子有言: 「過,則勿憚改。」意思是說犯了過錯,就不要害怕去改過。一樣的道理出現在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改過》,他說的是:「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輔導學上有一個學派稱為「存在治療」,其對於健康心理的定義大致如下:
民國88年3月11日(四),台大商研所有一個講座,講題是:「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領導人」,由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主講,所長翁景民先生主持。翁所長致詞時提到:
《大學》傳十 釋治國平天下:
在2009.03.26《經濟日報》上,有一篇對李瑞華教授的採訪報導,標題為「跟孔子學領導」。李教授曾擔任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目前任教於政大IMBA,他主張從儒家學說發掘精煉的CEO領導力:
(版主:鄭捷的腦神經迴路可能失調,應進一步檢查試用荷爾蒙等療法.)
《孟子•公孫丑》:
其一:《孟子•梁惠王》:
小時候的第一本課外讀物,書名叫做《世界歷史名人故事》,是幾十位歷史名人的短篇傳記,讀來興味濃厚,其中有多篇記載孔子與門人互動的故事,更是引人入勝;中學時,除了國文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比較沒有再接觸這類典籍了。
長大就讀教育系所,從現代教育學、心理輔導學的論著中,發現許多有名的大師與學派,闡述的理念與中國的舊經典--例如四書五經,有著高度的契合,除了在重溫典籍時,興起對聖賢的敬意,也對於周圍大眾,少有重視經典的現象感到惋惜。
論語雍也第六中,有一段話:
在《論語》先進第十一中,有一段文字充分表現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詩、書、易、禮、樂、春秋合稱六經,最為歷代儒家尊崇,論語中也多次提到《詩經》。在先前的筆記中,後學曾提過以仁心為本,加上「切磋琢磨」的君子之道(學而),以及「繪事后素」的禮儀涵養工夫(八佾);而《為政》篇中,孔子還給了《詩經》一句總體的評價,是這麼說的:
在論語《學而》篇中有一段問答: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
在《論語》里仁與衛靈公兩篇中,出現了以下兩段: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15)
在《論語為政》篇中,有一段孔子自述學行進境的記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在學生階段,總是不解:為何「耳順」會放在「知天命」之後?
個人原來對於耳順的認知太偏頗了,以為對於不順心的事情,能夠用「逆來順受」的態度,做個好好先生,不製造糾紛;又能夠洞燭機先,遠離糾紛,不就耳順了嗎?而「知天命」是多麼難得的境界呀,理應放在後面才是嘛!豈不見《述而》篇中「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敘述,「可以無大過」的境界與「從心所欲不踰矩」不是很接近了嗎?那麼為何「耳順」會放在「知天命」之後呢?這幾年有因緣稍微接觸《易經》,經由佛門蕅益大師《周易禪解》的注釋,而有了不同的體會,才知從前所見大謬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