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易、禮、樂、春秋合稱六經,最為歷代儒家尊崇,論語中也多次提到《詩經》。在先前的筆記中,後學曾提過以仁心為本,加上「切磋琢磨」的君子之道(學而),以及「繪事后素」的禮儀涵養工夫(八佾);而《為政》篇中,孔子還給了《詩經》一句總體的評價,是這麼說的: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令人感到興趣的,為何『思無邪』會是至聖先師拿來作為總結的話呢?難道孔子刪詩使成三百零五篇,是有其教化上的動機嗎?聖人的想法,筆者並不知道,但是從一些現代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看來,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聖人教化的用心良苦。

  

   在《EQ》、《SQ》這兩本書中,作者丹尼爾高曼從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出發,敘述兩條「情緒路徑」的運作機制與功能,一條是較為原始的低階路徑,另一條是較為理性的高階路徑。以此為基礎,作者繼而闡釋他那「以高階路徑修正低階路徑」、「以後天指導先天」的教育理念,這樣的理念給予擔任教育工作的筆者頗多啟發。試舉其中幾段文字摘要如下:

 

n       只要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情緒,……思想是決定將挑起哪一種情緒的重要因素。

n       憂慮在腦中常以語言而非影像的形式上演。

n       即使在最不堪的情況下,你還是可以刻意修正你聽到的訊息,過濾掉敵意或負面的成分,找出對方要傳達的主要訊息。

n       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有許多溝通管道,證明心智、情緒與身體是密不可分的。

n       碰到不快時以理性思考代替猜疑同理心是止息怒火的良藥….消除敵意的關鍵是一顆信賴的心。

 

   除了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家提醒我們:「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馬斯洛)、「語言決定我們如何去體驗。」(佛洛姆)愛因斯坦也說過:「我們的理論,決定了觀測的結果。」

 

   凡此種種,讓我們不得不相信,「想法」並不是因為在大腦中運作,沒有說出口,就以為沒有關係,而是點點滴滴的左右著我們的情緒、態度、健康等等面向,實在不容許我們在意識裡面恣意妄為。話說回來,「思無邪」為何那麼重要?孔子辛苦地將古詩三千篇「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實在是一片教化世俗的苦心。自此以後,「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孔子世家>)後世的我們,除了歌誦詩經的淳樸優美,對於夫子的用心,也要有所體會才是。

 

版主回應:

所以佛說修行以"知見"為首要,後世學人自然是以讀佛經為修行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