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里仁與衛靈公兩篇中,出現了以下兩段: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15

朱熹《四書集註》對於忠恕的解釋一般皆視為定論,謂:「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準此,忠恕之道即是孔門的入處。進一步說,忠就是「內聖」,而恕就是「外王」,這在《大學》中已經說得很透徹了,可以說:內聖與外王「非一非二,亦一亦二」,「說之次第,理非次第」。《中庸》上所說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也無須強將「尊德性」與「道問學」分開來看,因為一貫的忠恕之道,理應只有因緣示現的不同,而沒有本體的不同才是。

以這個角度來審視孔子對於子貢的提示,如果子貢誤以為「多學而識之」即是夫子之道的宗旨,那可就錯認路頭了。讀者諸君應該還記得《子路》篇中的那一段吧?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多學而識之」決不能是儒家宗旨,正如《大學》所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可歎西學昌盛以來,很多重視實踐的古老心性之學,竟然好像落伍了,為了標榜「純學術」、「純理性」的超越性, 殊不知天人割裂、能所二分。所謂的「學問」研究到最後,橋歸橋、路歸路,畢竟還是還不了本來面目,豈非「爲他人數寶」的愚行?《大學》有言:「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位待嫁的窈窕淑女不知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道理,徒務養子之學,於其身,於其家,是善緣耶?非善緣耶?何不心誠求之,可思過半矣!

 

附:世有以一貫之名立宗教者,其為夫子本懷否?

 

版主語:

賜也,孔子對子貢的稱呼;女者,汝也.不知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道理,徒務養子之學!前幾天走在山路上,竟然遇見一婦人,有緣聊起她的苦衷與壓力.丈夫對她明講:"妳是外人,我和妹妹是自己人!"她說:"我是外人沒關係,孩子總該是你自己的吧?"我則對她說:"夫妻最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