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一切有形物質外,所見空漠之明闇等稱為空界色.此色無遠弗界,故稱迥色,而分析此色至於極遠,稱為極迥色.極迥色不在眼識的範圍,而為意識所緣,故於色聲香味觸法六者中不歸"色",而歸為"法",意念所及之處是為"法".此外,分析極微之色者,稱極略色,同樣非肉眼可見.
目前分類:唯識 (17)
- Jan 26 Tue 2016 11:21
唯識篇 極遠與極小
- Dec 29 Mon 2014 09:44
唯識篇 等無間緣
萬事萬物的生起有因有緣,其中一種緣是[等無間緣].這是眾生心念上所呈現的非自主習性,你的前念與後念雖然相關,但卻是分別起源於八識田中各自獨立的種子,念念彼此相等,稱為"等";念與念之間,生滅剎那不停,無有間隔,稱為"無間",而這個長存的動力就是萬事緣起的一種緣.
- Jan 17 Thu 2013 11:19
唯識篇 思
我有個不銹鋼鍋黑掉了還一直在用.前陣子聽吳家誠先生說那是含重金屬的爛鍋,這就是審慮.於是我立即決定拋棄它,終於採取行動!思是身語意三業的原動力.成唯識論卷一載,思有三種:
審慮思:對境加以審察考慮.
決定思:審慮後決定其意.
- Dec 27 Thu 2012 03:30
唯識篇 非創造論非演化論
佛法講第八識,又稱"本識""宅識"或"藏識".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因含藏生長萬有的種子,也稱種子識.此外,第八識亦稱初剎那識或初能變,因宇宙萬有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此識能變現諸境.所以,佛法是業識變現論,而否認上帝創造論,也否認演化論.演化論只能說明生命過程的一小部分,不能依此斷言全貌與源頭.
- Aug 15 Wed 2012 08:23
唯識篇【受】
受的分類法可一可二,例如,
一受:
總歸只有苦受。因為樂會失去而有愛別離苦等。至於苦受過去的階段,不苦也不樂,一顆心暫無着落,走來走去,摸這摸那,不知如何是好,不知如何安住。無聊更令人難受,苦啊!
- Sep 18 Fri 2009 05:39
唯識篇 末那識
佛將眾生的心識分為八,其中第七識稱為末那識。它指揮第六識於腦部進行思考記憶等;它執持第八識業種子庫為實有,因而有生生世世的隨業輪迴。它是我執的根本,用在修行的執著,使人走向光明,終有解脫它的一天;反之,用在憍慢等的執著,解脫乃遙遙無期,故它又稱為"染淨識"。(可污染亦可淨化)
- Aug 11 Tue 2009 05:05
唯識篇 共不共業
第八意識以自種子為因緣,變現身根與外塵等世間一切相,依共業與不共業所感,可大別為共相與不共相二種.山河大地等共相,由多人共業所感,雖是人人所變不一,然同在一處而不相障礙,好比眾燈所發出的光,共在一室而不相妨礙,一一各別,卻融合而處所無異.不共相則單單由自己所變現,僅為一己所用,例如你的眼耳等身根.
- Aug 02 Sun 2009 06:00
唯識篇 第六意識(腦部主要功能)
佛法唯識學將第六識細分為四:
(一) 明了識
- Jul 06 Mon 2009 05:59
唯識篇 四分
法相宗將人的認知作用分為四個分位:
相分:相者相狀,乃認識之對象;亦即被主體所取之客體形相,可分為影像相分與本質相分(認識性質則無形)二種。
見分:見者見照;亦即認識、照知相分之主體作用。
- Apr 04 Sat 2009 04:59
唯識篇 心意識
若說心意識三者,則"心"指的是第八意識,乃積集種子之心田;"意"指的是第七識,能思量,起我執;"識"指的眼耳鼻舌身意(此意非彼意請參考附註)六識(前五識與第六識),能辨識對象.
附註:"六識"是六個識,"第六識"則單指其一,也就是意根思考人事物等所生之辨識;這一點"意"與眼耳各有不同對象,故為同等層次,例如當你專注想一件事時,前五識不作用.又眼耳前五識第一時間僅能接收到形聲味等感官訊息,還得依賴第六識進一步比較與歸納;那麼就這一點而言,此"意"不與眼耳同等層次.至於第七意識的"意",並不作第六識這個"意"的思考動作,純粹是執取的一種力量.它使眾生有了念頭便停不下來,修行則可善加利用,用在執善,先以善捨惡.然而,最終仍得打破第七意識之執,方為成道.
- Jan 28 Wed 2009 05:55
唯識篇 十因十五依處
十因在於說明一切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得以產生之十種原因.好比穀物由種子至成熟,說明阿賴耶識種子於生起世界萬象及支配人的種種活動中之決定性作用以及業報輪迴之必然性.
- Dec 11 Thu 2008 04:38
唯識篇【業的細微差別】
──取自<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