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實修篇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禪者在禪坐的過程中開始有了變化,心眼見到一幕幕前所未有的境界.

然而正如惟覺老和尚說:"有了境界,反而不守覺性."

注意力逐漸由能見這兒,移到所見的對象,因為太新奇了!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照"字,是個修行方法.何謂"照"?比方更年期的中年人,心理恐慌,身體酸軟,此時立即閉上眼,專注面對不舒服,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感覺恐慌,我知道身子無力".這一"知覺",這一專注,恐慌自然消失,否則只會亂上加亂,難以收拾.這一知覺就是"覺照",將感受照得光光的,受蘊空了!日久功深,身體也空掉(色蘊).前五識都空了,"想蘊"不再東想西想,而只有清淨的覺照始終在.接著又破了第七意識(行蘊),使得第八意識的業識種子(識蘊)轉過來,不再是業識而成了智慧.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然而,我們平時都注意在見聞覺知的人事物上頭,使得能知這個完全被忽略,不被愛惜.如今明白,開始練習安住於能知這裡.進一步的問題是,注意力難以持久.所以,參話頭者才進一步在這裡提一個"誰"字當武器,培養疑情,方便維護這個城池,使綿密無漏.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坐未必真正入定,更難能達到初禪地.
然有如煮一壺水,總會開始起泡的,
此時稱為未到地定,或欲界定.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也教導僧人對治貪瞋癡等之法門

其中治瞋恨心的稱為七周緣慈,方法如下:

學人於靜坐時思惟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