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第六: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君子以聖賢為己任,但冉有自恐力有不逮,而說出自己的憂慮:「不是弟子不喜夫子的道理,而是心力有所不足啊!」孔子回答:「力不足者,至中道疲頓而止,如今你不是力不足,而是畫地自限。」

 

冉有是著名的孔門「四科十哲」之一,以政治事務的能力見長,如此傑出的弟子猶畫地自限,難怪夫子要指導點撥一番。至於二人所討論的主題:「力不足耶?」倒可以拿教育學上著名的「比馬龍效應」來加以比對:

 

「比馬龍效應」認為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比如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其實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這個效應在教育上被廣為應用,緣起如下:

 

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王子比馬龍精於雕刻,以象牙雕刻一個少女像-蓋拉蒂,姿態至善至美、栩栩如生。比馬龍將石像視為夢中情人,日夜祈禱,盼雕像變成真人,愛神阿芙蘿戴蒂被他的真誠感動,遂賦予雕像生命,使比馬龍得遂所願。

 

西元1966年,美國推行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個別的智商,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組,然後故意對教師宣稱這批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由這個實驗,使教育工作者明白「自我概念」對於學生的影響竟是如此的無遠弗屆。

 

在教育系所的求學歷程與二十餘年的教育生涯中,一次又一次的見證此效應的影響力,而其全來自於對「比馬龍效應」的堅信所致。當教師讓學生相信了「你就是人才」、「你真是一個好學生」……之後,學生也會回報以相應的自我要求,教育的功效於焉產生。反過來說,如果教師讓學生相信了「你真是笨蛋」、「沒有人喜歡你這種學生」……則後果何堪想像?那就不是比擬馬龍的「比馬龍」,而是比擬豬牛的「比豬牛效應」了,教育工作者想到自身工作的重大,能不悚然而驚!?

 

話說回來,君子嚮往聖賢風範而行正己化人之道,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在此,顏淵是自比為馬、龍的;而冉有認為自己「力不足也」,比的可不是馬、龍,也難怪孔子要趕緊對他來個耳提面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