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孟子梁惠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宣王問孟子,歷史上商湯和周武王討伐夏桀、商紂王的典故,可以視為以下犯上的「弒君」嗎?孟子認為:「戕害仁義的人,只能稱為獨夫。商湯和周武王所討伐的是獨夫,不能說是以下犯上的弒君。」

        從這段對話來看,所謂的「君君臣臣」,不是沒有準則的盲目遵從,而是理性的選擇與道德勇氣的實踐。

        其二:《孔子家語》:

        有一次曾參種瓜的時候,因為不小心斬斷瓜根,遭到曾父大怒杖擊,以致暈厥片刻,醒來後孔子卻不准曾參的請見,說:

 

「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

 

        孔子認為小的責罰應該忍受,但是有致命的危險的重大責罰,就應該逃跑,以免限父親於不義。曾參聽了孔子的教誨,才猛然警醒,說:「我的罪過真是太大了!」趕緊向孔子請罪。

        從這段記載來看,所謂的「父父子子」,也不是沒有準則的盲目遵從,仍是理性的選擇與道德勇氣的實踐。

        有關於理性的選擇與道德勇氣的實踐,可以舉輔導學上的「合理情緒治療法」來參考,該治療法的開創者Albert Ellis 觀察西方社會一般成年人普偏存有下列不合理信念:

1.我必須得到四周重要人物的讚許和喜愛。

2.我必須具備充份能力和成就,否則我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3.有些人天生邪惡,應該受到責罰。

4.當事情不順時,那是天大的災難。

5.世界應該像我期待般的有秩序和美好,否則我無法忍受,而覺得很糟糕。

(引自屏東師院陳慶福老師的文章)

 

        針對諸如此類的「非理性信念」,使得許多人發生了情緒障礙,Albert Ellis乃創立了「合理情緒治療法」加以矯治,因其治療步驟的英文開頭字母恰為ABC,故又稱「ABC理論」,要點如下:

        A引發事件(個人與情境的遭遇)

        B信念(個人的信念系統)

        C結果(個人信念系統引發的情緒與行為)

        D辯解(駁斥非理性信念的干預

        E效果(建立較為理性、合理的信念)

        F新的感覺(由新的信念引發與先前不同的情緒)

 

        透過這個模型,前面兩個公案裡面的「非理性信念」即為:

1.「忠君」是道德的表現,無論如何不可違背君主。

2.「孝順」是道德的表現,無論如何不可違背父母。

 

        駁斥了「非理性信念」,而從事革命、逃跑的行為,那就是道德勇氣的實踐了。

        常聽到一些對儒家學說的責難,尤其是對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循名責實,其實有很多並非持平之論。把許多不合理的信念,全部歸咎給孔孟儒家,只能說自己所抱持的信念不夠理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