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見一幅對聯,上面寫著: 

 

  介石吾弟撰句屬書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

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民國十一年一月  孫文」

 

       

這兩句都與「格物致知」有關,而歷來對於所格之物,究竟是在外境或內心,有許許多多的論辯,愚意以為所格之物應為「心中的妄想」,這在易經繫辭傳中可以見到相同的精神,或可作為佐證。

 

        《繫辭上傳》有言: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蕅益大師在《周易禪解》中如此解釋:「苟從極深研幾處悟其无思无為寂然不二之體。則至神者在我。故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今有讀易而不知聖人之道者。何異捨醇醲而味糟粕也。」

        此處提到要曉悟「无思无為,寂然不動」的本體,必須從極深研幾處去悟。那是什麼意思呢?《繫辭上傳》另外又說: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這裡提到「幾者動之微」,可以解為「起心動念」,「知幾」可以說是「察覺細微的起心動念」。所以蕅益大師這麼解釋

 

「此所謂德厚而位自尊者也。十法界不出一心。名之為幾。知此妙幾。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上交不諂。下合十方六道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下交不瀆。稱性所起始覺。必能合乎本覺。故為吉之先見。」

 

        整個說起來,君子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非常注意的,察覺心念的細微變化,再採取合宜一致的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了。這在《中庸》有個極為透徹的說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接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具體的例證上,《繫辭上傳》、《中庸》都有對於顏回的讚美,稱許他能夠覺察細微起心動念的功夫: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繫辭上傳》)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大家都聽說過顏回的「不貳過」,從這幾段文字來看,要想不貳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對自己起心動念的察覺和掌握。

 

        介于石。不終日。」等句出於《易經》第十六卦「雷地豫」的六二爻,不知道是否就是  先總統名字的來源,但是  國父引用原典,巧妙地寫成對聯,除了期勉接受對聯的  蔣先生之外,也給我們其他人一個重要的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