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非子》一書中,有一個「曾子殺彘」的故事,大意如下:
曾子的妻子急著要到市場,孩子哭著要跟,為了安撫他,這位媽媽說等一下從市場回來,要給孩子吃豬肉。
等她從市場回來時,看到曾子正要殺豬,妻子想要阻止,但曾子認為不能欺騙小孩,所以還是把豬給殺了。
為了貫徹承諾,曾子的故事流傳千古。
關於誠實的重要性,自不待贅言,曾子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確實也做了明確的示範。西方大哲學家康德也重視誠實,但是秉持的原則卻有商榷的必要。
萬一有個殺人犯到你家門口,尋找躲在你家裡的朋友怎麼辦?而那個殺人犯直接了當的問:「你朋友在你家裡嗎?」…Kant被卡在自己的理論中,即使是對門口的殺人犯說謊也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你把結果納入考量,在絕對型規則模式中,你等於是放棄了整個道德的架構,你就成為了結果論者,或者是個規則上的功利主義者,
(摘自桑德爾教授在哈佛大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上課討論內容。)

同樣是誠實的原則,曾子表現在教育方面,而康德似乎無限上綱了。這不由得令人想起《論語》中,子夏曾經說過的話:「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是大非必須堅守,支微末節不必過於苛責」。

以曾子的處境,認為教育兒童應該誠實;但是以康德的處境,「自己的道德信條」竟然比「朋友的人身安全」重要嗎?來看看其他儒家哲人的思考吧:

在《論語》子路篇中有一段話: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告訴孔子:「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回答:「我輩的正直與此不同:父親要為兒子遮瞞,兒子要為父親遮瞞,如此才認為是正直。」)

有關誠實的思辯,康德認為必須遵從「絕對型規則」,孔子顯然重視人倫;而孔子之後的孟子甚至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離婁下)換言之,孟子認為「義」比「信」更為根本。

大哲學家思考適用於所有人的道德普遍原則,我們看到康德似乎多了些邏輯推論的色彩,以至於「原則」重於「真實感受」;比較起來,儒家的聖賢顯然更令人信服,也人性化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