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若不讀高僧大德的經釋等著作,只是自己看經論,很容易就漢字表面意思來解釋.
例如辭典4501頁談到理與智二德,學者以為理就是一般所說的真理.非也!
理字於此指的是真如本體,稱為理體,也就是本心未起作用時的狀態,也叫作本來面目,也就是如來的如字,如如不動;而智字便是心起了作用,也就是"佛性"二字的意思.那麼理與智便是體與用的意思了.
學者若不讀高僧大德的經釋等著作,只是自己看經論,很容易就漢字表面意思來解釋.
例如辭典4501頁談到理與智二德,學者以為理就是一般所說的真理.非也!
理字於此指的是真如本體,稱為理體,也就是本心未起作用時的狀態,也叫作本來面目,也就是如來的如字,如如不動;而智字便是心起了作用,也就是"佛性"二字的意思.那麼理與智便是體與用的意思了.
不明究理,茍且的忍,會產生副作用,然而因為明白理路,對於忍辱一事甘之如飴,就不會有負面作用,且長長久久.
智者大師說:"忍辱必內懷至理""若得理本,在剛能柔,在逆能順,在暴能治,在驚能安."
如來衣譬喻柔和忍辱之心,如來座譬喻一切法空,如來室譬喻利益一切眾生之大慈悲心,合稱衣座室三軌.如來佛是菩薩做成的,羅漢則不成.心經裡頭有舍利子(舍利弗),是成就四果羅漢的尊者,智慧第一.尊者曾經嚮往菩薩行,想成為菩薩,然而卻通不過天人的考驗,起了嗔心.嗔心是其累世的習氣,瓶子空了氣味猶存.可知忍辱不容易,南明禪師詩云:
不因訕謗起怨親, 爭識曹溪路上人.
曾渡流沙天未曉, 至今滿面是埃塵.
眷為親愛,屬為隸屬,稱眷屬.天台宗依法華經,將佛眷屬分為五類,而每一類皆不可思議,稱眷屬妙.
(一) 理性眷屬
指一切眾生眾生.眾生與佛體性一如,平等無別.無論結不結緣,皆為佛子.
佛教講一切諸法無有固定不變之實性,淨中無淨之實性,穢中無穢之實性,兩者皆屬因緣性,實為空性平等,皆歸入圓滿真如,故稱不二.心經曰,諸法空相,不垢不淨.
我們都知道教育可有種種方法引人入勝,但還有一種是佛獨到的見解,那就是無論如何先結緣再說,哪怕是引起對方不滿也已結了佛緣,將來會有機會.此稱之為強毒,指對於不信佛法者強說教理,令其聽聞;或聞謗佛法時,反而以此為結緣之機.法華經裡有常不輕菩薩逢人便頂禮以降伏自己,甚至雖遭謗罵或以杖石擊身者,仍慈悲虔禮而言"汝等皆當成佛".天台宗智者大師於法華文句解釋:"對無善根者施以大乘強毒,此乃表示攝受順化之意."
死乃喪失壽(命)、煖(體溫)、識(心)三者,以致身體壞死之相.死大略可分為命盡死與外緣死兩種(涅槃經).外緣死也就是瑜伽師地論所說的非時死(橫死),而命盡死又分為"壽盡死"與"福盡死"兩類,我認為此極關鍵!簡言之,當某甲命盤顯示壽長六十,他卻活到七十,那十年就是他於延壽方面的積福未盡導致,屬於"福盡死".反之,某乙福已盡壽未盡,以致勉強拖著身子活得很辛苦,或成為植物人,等到斷氣那一刻乃屬"壽盡死".
玄奘大師所譯<<藥師經>>舉出九種橫死:
患病不得醫藥而死
佛說"菩薩當於五明處學",因明即其一.
因明乃人思索事物時的一種推演能力.然推演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之偏差與顛倒,故將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以便論究語言之過失,思索之正偏,從而導入正確之推論,此即因明之根本要義.
於古印度六派哲學中,尼夜耶派鼻祖足目,乃因明之創始者,其事蹟今已不詳.至佛陀時,因明學已頗具系統.佛每每應用因明以說法利生.佛教諸論師所沿用演布之因明稱"內道因明",佛教以外諸學派所研習者則稱"外道因明".外道因明流傳之史蹟較難確悉,內道因明則詳實可稽.(和尚多不散漫故)
譬如夢蝶,此夢中蝶若是由牠自己生出來的,
則不作夢蝶亦應自生才是;
佛說法不外兩個主軸:一講心性一講因果。就心性本體而言,因果等一切生生世世有如夢幻泡影 。就因果不爽而言,這一切都是現實要面對的。是兩個層次,怎可拿心性說來否定因果說? 不,佛的邏輯比你清楚幾萬倍!如果自相矛盾,早就被我等棄之如敝履.本體與現象界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只認一,而不認二。二就是兩者有別的意思。禪宗主要直指心性,但沒說不認因果!所以才有一句”不落因果”所導致的野狐果報.正因為「因果歷歷」,才會二話不說,趕緊入禪門,以見性為目標,好使自己及他人從此不再被過去的善惡種子牽著跑,而能成為真正百分百作主的人(法身佛)。悟後才拿到保證書,開始安全地邁向真正的漸修!漸入佳境故!看到累劫所思所行所形成的無數善惡種子故。(自證佛所說絲毫無誤。)但是看到因因果果卻一逕不理它才是,理還亂!不理它,視為夢幻泡影.不是沒有!否則何必修?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又怎空得了這一切?觀夢幻泡影不是偶爾掛在嘴上就能成功的, 必須念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