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8311(四),台大商研所有一個講座,講題是:「如何做一個成功的領導人」,由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主講,所長翁景民先生主持。翁所長致詞時提到:

 

……中華民國在民國60年離開聯合國時,當時有許多國家拼命討好中共一一和我們斷交。但是當時孫資政常對外國媒體,說出在當時很令人震驚的話,孫資政曾說:『和中共比起來,我們除了比較小之外,我們又做錯了什麼。』很多國外記者看到他這樣不卑不亢、理直氣壯,我想各位都可以看的出來他對這個國家的期望。」

 

        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認為貧窮是罪惡;在我任教的小學課堂上,也鼓勵小朋友要勤學上進,因為「將來才有比較好的能力去孝順父母」。然而,究竟來說,觀念與思想才是本質,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只是形式;雖然「實在論」者不在形式之外另尋本質,但執著形式者,終不可自謂已經實證本質。舉例來說,「窮」是形式,但作為本質的,就是個人的心性修養。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同樣處在窮的形式中,君子安貧樂道,而小人卻會有不恰當的作為;孫資政捍衛的,同樣是本質的價值。

 

在《論語學而》篇中,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夫子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認為「貧而無諂」已經不錯了,但是「貧而樂」更進一步,貧中所樂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道」了,因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雍也》篇中有一段孔子讚美顏回的話:「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體現「貧而樂」的最佳寫照。

 

在《子罕》篇中另有一段文字:「子曰:『衣敝縕袍,與衣孤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本來讚許子路能夠體現「貧而無諂」的精神,認為他即使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孤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還是能夠不感到困窘而怡然自得。子路心中得意,經常把孔子的話掛在嘴邊,孔子後來說:「這只是做人的起碼道理,何足以為善呢?」

 

前面幾段充分說明了「貧而樂」比「貧而無諂」更加難能可貴。資本社會只用功利的尺度來衡量一切,是多麼的可怕啊!各項社會科學的研究,不斷告訴我們「功利」的形式,已經喧賓奪主,讓人們與「道」的本質漸行漸遠。例如在一本著名學者的書中提到:

 

「從階級而來的尊重與健康息息相關,一個人的地位很重要,不但決定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也決定了他人如何對待他。階級與壓力荷爾蒙及疾病有直接相關。……」(《好人肯定有好報》p.171

 

 

那麼,孫資政如何看待這類的問題呢?在那次演講的結束前,有觀眾提問:

 

「請教您在這個社會應該怎樣去適應,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孫資政回答說:

 

「要注意消滅功利主義的氾濫,要建立一個幸福社會的價值觀,來建立我們的倫理制度,道德標準。我希望在座各位主人翁、未來的主人翁,大家要努力,不要再重視金錢,重視暴利,我希望各位努力。大家希望中華民族有前途,台灣的前途要靠各位努力。我希望在座各位同學,你們都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你們都非常重要,拜託拜託各位。」

 

附:

這段紀錄雖然是多年前的,穿透時空,彷彿還是能夠感受到孫資政的殷殷期盼,而在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現了這樣的一幅畫面:

當兵時,某次放假回到台北,在市立體育場大門口第一次親眼見到了尊敬的孫資政,我情不自禁地立正,向那位坐在輪椅上的長者行軍禮,他專注而慈祥的眼神看著我,對我揮了揮手……,此時,貧窮的年輕人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