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先進第十一中,有一段文字充分表現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是個即知即行的人(公冶長第五中,有一段話可以證明:「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他請教夫子是否該在聽到一個道理的時候,就馬上去實踐呢?孔子要他先想到家裡的父兄,而不要馬上去實踐!

 

   同樣的問題,後來冉有也發問,夫子卻要他馬上去實踐;這使得公西華迷惑了,他就問夫子,為何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說:「冉有退縮,所以要推動他;子路衝動,所以要減緩他。」這也就是「過猶不及」(見《先進篇》)的道理,可以看出孔子具體地表現出至聖先師的教育風範。

 

   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中,有一個「歸因理論」可以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加以延伸,簡單來說:

l     歸因是推論個人行為的內部狀態(心態)

l     內部歸因:個人掌握的部分(也叫做「特質歸因」)

l     外部歸因:社會控制的部分(也叫做「情境歸因」)

 

   根據這個理論,教師在輔導沒有自信的學生時,應該多做內部歸因,例如:「你這次考得這麼好,完全是你努力得來的,你的能力真好!」對於冉有,夫子就使用了內部歸因的精神。相反的,在輔導比較自我中心的學生時,應該多做外部歸因,例如:「你這次考得這麼好,要感謝的人很多喔!」對於子路,夫子就使用了外部歸因的精神。

 

   孔子的教育方式在兩千多年後,仍然歷久彌新,可以讓所有教育工作者奉為圭臬,真不愧是「萬世師表」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