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物篇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普化和尚是唐代禪僧,也是日本普化宗之祖,籍貫與世壽皆不詳.師資性異人,密受馬祖道一禪師門下寶積禪師的真訣,深入堂奧.寶積禪師示寂後,師遊化北地鎮州,常出言佯狂,行為簡放,居處不定.見人無分階級,皆振鐸一聲而唱:"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此偈盛傳於禪林,稱為普化四打活或普化鈴鐸偈.師常出入城市或塚間,時而歌舞,時而悲號.一日,師入臨濟院喫飯,臨濟義玄禪師謂其大似一頭驢,師乃以驢鳴對之,並謂:"臨濟小兒只具一隻眼."咸通初年將示寂時,自擎棺木出城,振鐸入棺而終.宋代有日本覺心和尚來我國習禪,仰慕其遺風,數年後歸返日本,建立普化庵,久之從習者漸多遂,成普化宗一派.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竺法護和尚原為月支人,八歲出家,人稱敦煌三藏法師或月支菩薩.師天性純懿好學,博覽儒家六經,涉獵百家.於西晉武帝時,隨師父竺高座和尚西遊,遍學諸國語文三十六種,並攜帶大批梵經歸東土,沿途傳譯,孜孜不倦.四十年間,先後譯出正法華經與賢劫經等一百五十餘部,三百餘卷.武帝末年,隱居深山.未久,又於長安青門外立寺,後往來於洛陽與倉垣等地,率眾梵修,講說諸經.世壽七十八.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光法師是二十世紀難得的悟者,湖南湘潭人,俗姓李.十一歲出家,十三歲習,禪十九歲受具足戒.先後於各佛學院求學十四年之久,對於賢首宗天台宗密宗禪宗律宗等各宗皆有甚深體悟,並四度掩關閱藏,著有[宗門講錄][禪學指南][禪學問答][釋迦應化史跡]等.民國四十七年自港來臺,於基隆大覺寺主持佛經講座.五十一年應屏東東山寺禮聘,開講金剛經,四眾建鐵爐精舍,留師常住.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詩畫著稱於世的貫休和尚是五代浙江金華人,俗姓姜.七歲出家,每日可以背誦法華經一千字.及長,入浙東修禪十年.師善繪佛像,尤工相貌古野的水墨羅漢,均為夢中所見.又擅篆隸草書,獨具風格,時稱姜體,世人喻為唐之懷素.其詩亦為士林稱譽,年少時就經常與同時出家而居於鄰院的處默沙彌隔籬論詩,互相唱和,十五歲時詩名已聞於遠近.後入蜀,蜀主王建父子均優遇之,因賜紫衣,號禪月大師.曾有句曰:"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故又稱得得來和尚.乾化二年示寂,世壽八十一.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受禪者推崇的淨土宗大師雲棲祩宏和尚是明代杭州人,俗姓沈,號蓮池.幼習儒學,十七歲舉諸生,以學行稱著.師中年皈依佛教,並投西山無門和尚剃髮.隆慶五年,入杭州雲棲山,居山中廢寺,精修念佛三昧,教化遠近,衲子雲集,遂成叢林.萬曆十二年,著往生集三卷;三十年撰楞嚴經摸象記一卷.師力闡禪淨兼修,道風益盛,一時世大夫如宋應昌與陸光祖等皆為所化.晚年疾發,益勤淨業,作[三十二條不祥]以警自他,又書[三可惜][十可歎]以督徒眾.萬曆四十年示寂,世壽八十一.世稱雲棲和尚或蓮池大師,與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藕益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讀佛書選大師的著作最安全,除上記之外,還著有[禪關策進][梵網戒疏發隱][阿彌陀經疏鈔][華嚴經感應略記]等三十餘種.後由王宇春集其著作為雲棲法彙三十四卷.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鑿齒是東晉名士,襄陽人,字彥威.氏博學多聞,以文章與史才著名.嘗結交當代高僧道安法師,自號"四海習鑿齒",法師乃以"彌天釋道安"答之,為時人所稱美之名號酬答.東晉孝武帝時,秦王苻堅攻下襄陽,將習鑿齒與法師虜至長安,並對臣下說:"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即指法師一人,習鑿齒半人,推重稱譽之意,溢於言表.其子習辟疆亦為當代名士,喜與佛門碩德交遊,以俊辯之機鋒享譽緇素.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齡先生是湖南湘潭人,字劍芬,號無諍居士.自幼悟性奇佳,九歲能文,鄉里目為神童.十九歲即擔任湖南彬州縣長,此後歷任國民政府祕書等公職,並在東吳與文化大學等校執教.氏自幼崇信佛教,及長先後皈依太虛與虛雲等大師,且熱心於佛教弘法事業.其書法及詩文頗為佛教界所稱道.臺灣各大寺院之碑文與對聯等,出諸其手者為數甚多,故氏在臺灣佛教界有"湖南才子"之美譽.民國六十八年逝世,壽七十.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生湖北顯宦家庭的張澄基先生,曾在西康喇嘛教中修持八年.大陸淪陷後,流徙印度,輾轉赴美,從事講學.著作有[甚麼是佛法][佛學今詮][佛教的全體論教法--華嚴哲學]等書.先生是華人中將華嚴宗思想介紹給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也是我認為學術界難得知見正確的在家居士.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商英號無盡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人.自幼銳氣倜儻,日誦萬言.初任通州主簿,一日入寺見藏經卷冊齊整,怫然曰:"吾孔聖之書,乃不及此."欲著無佛論,後讀維摩經有感,乃歸信佛法.神宗時,受王安石推舉入朝.大觀年間,為尚書右樸射.未久因事謫於外,曾至五臺山祈文殊菩薩,有靈驗,乃塑文殊像供奉於山寺,又撰發願文.不久,值天大旱,入山祈雨,三度皆驗,遂聞名於朝.又還僧寺田三百頃,致崇佛之誠.及遷江西運使,禮謁東林寺常總禪師,得其印可;復投兜率寺從悅禪師,就巖頭末後句有所參究.紹聖初年,受召為左司諫,因上書論司馬光與呂公著而左遷.又常詆當時宰相蔡京,故屢遭貶.大觀四年六月,天久旱,乃受命祈雨,晚忽雨,徽宗大喜,賜"商霖"二字.後受蔡京讒言,貶知河南府.宣和四年歿,世壽七十九,賜諡"文忠",著有護法論一卷.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朋友的父親張君勱先生是江蘇嘉定人,早年留學日本與德國,專攻西洋哲學與政治學,精通英法德日等語文.民國二十一年,於北平創立中國國家社會黨,三十五年八月與成立於美國的中國民主憲政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仍出任主席.他曾創辦[政治大學][學海書院][中國民族文化書院]等學校,五十八年卒於美國舊金山.先生畢生致力於政治與教育並著述,曾赴印度講學,介紹孔子與老子哲學.又標榜新儒家,認為吾人不必步韓歐之後塵,作無謂之儒佛學辨.他深習印度文化及佛教義理,有關佛教的著作有[玄奘留學時之印度與西方關係][玄奘著作目錄][佛教沿革與教義概論]等,此外一般著作有[比較中日陽明學][新儒家哲學][明日之中國文化][國憲論][政治典範]等書.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崔致遠是唐代的新羅文豪,生於朝鮮半島的慶州,字海夫,號孤雲.氏善詩能文,且篤信佛教.年十二至中國,於唐僖宗乾符元年,年僅十八即被舉為進士,活躍於朝廷.新羅憲康王十一年歸返新羅,時二十八歲,得王厚遇.於善德女王八年退隱,住在海印寺.唐昭宗天復四年,氏所撰之[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為研究法藏和尚(武則天的師父)之重要資料.另著有[桂苑筆耕].此外,新羅禪僧之碑文多為氏所撰.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生早年提倡變法,晚年則不談政治,專務著述學並深究佛法,知人生雖幻,精神卻不與軀殼同朽.先生勤奮不倦實得力於佛學修養,為武昌佛學院第一任董事長,其所撰[論佛教與群眾之關係]一文,力闢世人誤認佛教為消極厭世且迷信之說法,指出佛教乃智信兼善,入世平等,是自力的信仰(讓上帝主導的信仰則為他力).先生的佛學著作有[大乘起信論考證][說無我][佛教心理學淺測][佛學時代]等,主要論文收入[佛學研究十八篇],所撰諸文皆以文史學術態度處理佛教問題,為民初以學術方法研究佛教之先河.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鶴年居士,江蘇興化人,名恆松.幼年即感老病死苦而慕道,覺悟生死事大,終身未娶,並遍訪善知識,歷經浙閩皖魯豫贛鄂湘粵晉陜及東北諸省而抵滇南雞足山.民國十年,捨家宅創立"貞節淨土安老院".又民國以來蘇北各縣水旱滷蝗災情頻仍,尤以十八年旱災奇重,乃辦粥廠十餘處.民國三十七年隱於終南山,卒年不詳.著有<名山遊訪記>.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鳴比丘是佛教詩人,也是印度禪宗第十二祖,出身婆羅門家族,家學淵源,為卓越之論客.初習外道法,後與脇尊者對論,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門.他博學經律論三藏,明達內外典,為古典期梵語文學之先驅者,開優美文體文學之先河,在梵文學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擅長敘事詩,例如描述佛陀的一生等.後秦鳩摩羅什譯有馬鳴菩薩傳一卷,記述其生平事蹟,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生號湛翁,別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人,生性不求聞達,隱居於西子湖畔,具醇儒氣象,曾主講於四川復性書院.先生講學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則接近陸王之守約.每能拈取老莊與佛典以闡揚儒家宗旨而不陷於牽強附會(這一點最重要).著有蠲戲老人詩集與爾雅台答問等書,其中爾雅台一書多論及佛學.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代浙江人,俗姓金.

母鄭氏夜夢儒釋二人入室,及旦產雙胞,

次子即師,出生時異光照室,眾以為怪欲棄,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印度國王,於佛滅後七百年出,

篤信佛法,曾重建祇園精舍.

精舍原為祇陀太子與須達長者共造,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唐懿宗親臨法席賜沉香座椅生歡喜心而

招累世冤業(晁錯報仇),於膝上生人面瘡,

後以迦諾迦尊者(羅漢)之助,始濯除,因而編寫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代僧,金華人,生性率真,

遇事多直言不諱.

與德韶禪師結侶參訪名山勝境,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晉思想家,山西人,博學善詩文.

初抱棲隱之志,居於會稽,後入仕,官至廷尉卿.

喜與高僧交遊,篤信佛法,亦好老莊,精通佛儒.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