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論篇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版主解: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高層次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真如),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但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壽經卷下:"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

 滉漾:水無際貌.

 浩汗:水廣大貌.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遺教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佛教並不遁世,也不消極,反而是教導世人面對事實,因無常之平常而坦然.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學天台宗者應先習讀四本書:

(一)  法界次第初門

解說天台宗所習用之名目法數.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摩詰經卷中不思議品:"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須彌山比喻極大,芥菜子比喻極小.極小能容極大,表示超越大小高低等差別見解,而達到融通無礙之境界.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經敘說古印度舍衛城中有一貧窮人名須賴,品德優越,堅守戒律,修持十善.雖面臨金銀誘惑,然須賴志在求不生不滅之道,以救度三界眾生,故不為所動.(人只要一心追求高層次的目標就不容易動貪念.若缺乏精神生活則自然會動貪念,超越不了人性.)次敘原本慳貪的波斯匿王與須賴之間,關於貧富問題的論辯,後佛陀為之裁決,謂雖貧而心淨猶為富,雖富而慾深猶為貧.王聞後遂皈依佛陀,護持佛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世常有天人到人間來聽佛說法,有時也親自提問.例如須真天子所問經就是記載名叫須真的天人以三十三項問題問佛,繼以三十二事問在場的文殊菩薩.在佛前,菩薩亦當仁不讓地說法,例如有關無為與有為: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之畏從有為致耶。從無為致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畏懼從兩因緣致。亦從有為亦從無為。所以者何。從有為中畏於愛欲。在無為中畏於無欲。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尚無愛欲云何復畏。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三界不近是則為畏。不近三界為墮弟子地。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無所畏。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於有為中常行智慧之慧。以善權慧不墮無為。"

註:[弟子地]指小乘羅漢小乘墮於無為,菩薩則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中論]是印度陳那法師所著,唐代義淨法師翻譯,講宇宙間一切存在皆為心識所變現,實無外境,並以蛇繩瓶衣等為譬喻,舉出五言四句之六頌作"長行"解釋之.韓國有戲劇"九回時空旅行",導演在轉換外境時,讓物体一一裊裊煙逝,頗能顯現萬法唯識的效果,有助如幻觀,提昇觀眾的知見.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曜經卷一中,佛說五事以警發眾生,不知世間無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究竟無為之道.

(一)  恃怙年少

人倚賴年少剛強,恣作非為,不顧衰老逼身(時刻老化).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經是佛陀應阿闍世王之請問,而詳述沙門的日常生活及現生所受的殊勝果報;因而令王懺悔弒父之罪(出生時父曾聽信外道試圖殺死他),且皈依佛.由本經也可了解佛陀時代印度人的思想生活,以及當時六師外道的思想.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敘述波斯匿王做了十個奇怪的夢,外道以為不吉,勸王殺愛妻與近臣以祭天,後來佛陀以正智解夢,國王終得安心.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一卷。

六七世紀間南印度法稱和尚著。

乃因明七論之一。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摩訶是音譯,意思是"大".有大止觀,有小止觀,乃隋朝智者大師所著,關於禪坐方法等種種.例如卷七有言:"風氣依身,名出入息.此息遷謝,出不保入."若說呼吸最重要,當如是說!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三載,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進,善修無常."(常作如是觀者為精進.)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經乃佛應阿耨達龍王之請所說,
謂菩薩修清淨無欲之行當得十六種大力: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