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概念篇 (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不求神通,神通是其果報所得.為求神通而修是貪,離修德愈來愈遠.然而世人所知,卻以為無非是求長生與玄妙.古德對僧眾學子開示有云:

"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能知之智與所知之境),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或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難為佛子.浮心巧見,欲遊如來大寂滅海,是猶南轅而欲至燕,北行而欲至粵也."中國佛教的氣質可謂:

一夜曹溪水逆流,  平人無限隨波浪.    (平人:悟平常心者)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菩薩道,中乘緣覺道,小乘羅漢道.菩薩漸修,未來必然成就報身佛.由於久修,菩薩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除三乘之外,還有直悟佛性而成就法身佛者,稱為最上乘.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金剛般若經云,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金剛般若即大般若.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圓寂前,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

"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

六祖惠能大師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說過等於沒說過,才真是口出蓮花.金剛經裡佛對須菩提尊者亦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華嚴經則云:"無有言說而轉法輪,知一切法不可說故."惟覺老和尚建設靈泉寺時,師徒幾人天天親自做苦工.一日徒弟問"師父怎麼都不說法?"和尚義正詞嚴地說:"誰說我不說法?我整天都在說法."誠然,靈山會上世尊拈花,當下即是覺性,一個動作說的就是最究竟的佛法:語默動靜體皆然.老和尚每個動作都在說法.幾年後和尚下山開示,曾說: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覺老和尚沒有留下遺言,讓我想起龍湖禪師.師原為唐僖宗的兒子,幼不食葷,長無經世之意.僖宗鍾愛之,然不能使其回心.子後來出家,亦即龍湖禪師.師於石霜和尚座下省悟.住持後,衲子雲趨,臨示寂時說:"我斂目時齊聽取".斂目已默然還聽取甚麼?聽無生,聽寂滅.惟覺老和尚無言,許是要大眾各自返聞聞自性.自性即覺性,即寂滅,即無生.正如仰山禪師開示:"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然而,老和尚弘法廣陳三十年,又怎麼說呢?

問: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初祖面壁.慧可受衣;誠以真心絕相,言思路絕,文字性離,云何反效三乘義學,廣陳言說,令趣解路,塞其自悟之門?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門裡悟道稱為得法.其實,得無所得,無所得而得.嚴格上講,悟道才可稱為菩薩,但悟道不一定有神通.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臨濟宗初祖義玄禪師說得簡直,和尚說:"當下無事,叫做得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滅者於體稱為真如.當年印度的馬鳴菩薩給真如下了個定義,有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如.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滅並非我們相對世界講的滅,而是絕對狀態不生不滅的覺性,有如山谷裡的野百合,你不問覓,它依然自在,法爾如是.迷失覺性地問或看等動作,無非造作,便落於相對境界.所謂:

寂滅性中莫問覓,  坐斷千峰過者難;

莫訝空堂無客到,  從來不許外人看.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覺老和尚的德號"惟覺"二字意思是"心體離念".心體離念即是"覺".佛指出,一旦成就"覺",菩薩就會"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因為一切都在覺性當中.惟覺則其光圓滿,得無憎愛.然而菩薩處世動念,卻是隨因緣狀況而有明確的做法.動的當下不離開覺性,實無憎愛分別,惟有覺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惟覺.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覺老和尚悟後的人生從六十歲開始.那時已屆老年,但我卻一點也不覺得.在我看來,正是三十而挺立著呢!如今九十而去,整整三十年間,真所謂:

六度萬行體中圓,真體無勞辨同別;

萬水蟾光任去留,皎皎天心唯一月.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浮雲來來去去,虛空則不動.

色受想行識五陰肉身如浮雲,而清淨法身(本心)如虛空.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說的煩惱只是煩惱的表象與部分結果,佛教講的煩惱則是煩惱的根源,也就是貪嗔癡慢疑.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因善惡業力而飄流生死海中,猶如風吹枯葉,風吹船舶.經論云:"業風長四大,如諸果成熟.""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恆相續轉."眾生死後,第八識不失,隨業力飄流而尋根,遇有緣父母行房乃著根,依附於精卵和合,業風也便繼續催熟胎兒的四大.直到瓜熟落地,仍然恆相續轉,影響其一生.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常說:"整天唸經卻不求甚解,有甚麼用!"唸誦之外又能解其義固然好,可事半功倍.不過,若有個知識份子只解經義卻遲遲不行,比起只會唸誦而不懂經義的人,哪個能消業?答案是:前者尚不能消業,後者卻消了些.為何如此?因為每日至少有早晚共二小時在唸誦中使心定靜下來,日久功深有力量能約束自己,自然淨化.反之,解義後便晾在一旁,未能念茲在茲者,缺乏自制力,依然故我.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mma(業)的思想近年隨著佛教普遍流行於歐美.業意謂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活動,亦指由過去行為的累積所形成之力量.業雖來自過去,然本質上業是出於人的自由意志.意志可以改變命運,因為現在是未來的過去.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重感情的言論稱為愛論;反之,執著於知識理論則稱為見論,兩者皆非真理,障礙道心,佛法歸之為戲論.三論宗祖師吉藏和尚指出,知識份子與出家人易產生見論,普通智能者與在家人則易產生愛論.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說尋找真愛,等待真愛,問題是有這個東西嗎?我愛你,是有條件的.你對我好,所以我愛你.雖然你沒對我好,但你的長相,你的語態,你的氣質,賞我心悅我目,所以我愛.雖然你不令我賞心悅目,但你是我的一部分,是自己人,我愛屬於我的一切.這些都是條件.情愛就像食物一樣,只是眾生存活的必需品.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鄰居老先生習慣講"靈修",還不熟悉"禪修"二字.其實,佛教幾乎不用"靈"字.靈魂?心靈?靈巧?本質上就是不固定不具體的意思.佛教講"神識""意識",不講"靈魂;"講"心識",不講"心靈",而每個用詞都有具體的定義才行.靈修是外教的用詞,混同反而難以溝通,不明確故.此外,佛教講"慈悲",也不講"愛"字.因為愛是大愛?是只愛自己的小情小愛?天差地別,定義不明.佛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顯然,愛字在佛教裡定義為關乎自身的小情小愛.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情]

人類的精神活動分為"知""情""意"三種狀態,其中,可分別出快樂與不快樂者稱為感情.當你與人事物產生感情,無非是讓你感到喜樂的緣故.

[感應]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至今許多人還以為善有善報就是福蔭後代,這是中國人的概念,不是佛教教理.其實,福蔭不蔭有四種情況,有的子孫的確受用到先人的福德,那是恰巧子孫本身前世就有行善,彼此不僅有親人之緣,並且緣深.第二種情況是先人行善,可是子孫並不好,善報主要是報在先人本身,後世自己受用.反之,先人行惡也有兩種子孫,其中不乏惡人出好子孫,臺語俗諺說"歹竹出好筍".有鑑於此,福蔭子孫就不是定律了!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承認這個似是而非的觀念.個人業障個人了,個人福報個人受.人要成其事,努力與才智缺一不可,然而也有既努力又聰明的人卻碰上意外而難以成事,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等這些運氣的變數就很重要了!其實運氣是來自前世自身的善惡加總.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學即禪學.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云:"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