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唯識所現,理由(一)六道眾生雖見同一境物,然所見各別,故知此乃隨見者業力而異,非境界實有.(二)凡夫須藉修行證入,而非自然即可成,故知境界因人而異.(三)修得禪定可隨意轉變外境;境界若實,亦無從隨心轉境.
目前分類:概念篇 (94)
- Jan 24 Sat 2015 05:20
概念篇 萬象唯識的理由
- Jan 22 Thu 2015 06:26
概念篇 菩薩不外三件事
簡單說,菩薩不外三件事,持戒,修善,度眾.善法的範圍很廣,例如禪定就是一種善,不僅利己,它還有安定社會的力量.
- Jan 21 Wed 2015 15:23
概念篇 先引後度
對於未入佛法者,應方便善巧,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
- Jan 19 Mon 2015 06:39
概念篇 回覆王建樺先生
歡迎到訪.這是個老問題了!我來自無宗教信仰的家庭,中年時有緣遇到高明僧家,親自見聞,則一切自明.佛教的範圍太廣了,人們只能各取所需,而多數人也因而所知有限.至於出家孝不孝?當事人認為發願修行使自己積極向上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我們也只能尊重他吧?沒有僧人,就不會有真實的佛教生活,而沒有落實於生活,則修行都是空談,談何自然天性?改變自己必然要費力,費力就不可能是所謂的自然;若將自然擺在前頭,又何必修行?修改自己就不是自然,就安逸地自生自滅去吧!這也是個人的自由,佛教只是提供你一個參考罷了.佛不贊成政教合一,從來無權強迫百姓信佛.也因為如此,佛無權干涉在家信眾個人的作為,因此各階層的在家信徒自然是不能代表佛教,他們只是剛註冊來學習罷了.要代表佛教,只有佛制定的僧團生活.專修需要時間,不把時間花在上班賺錢一事上,因此由在家人提供衣食住藥等,錢是用來買糧建屋等.至於大建築大佛等並非出自僧家個人所需,而是為大眾,乃至為傳續國家文化的種種大思維,容後談.再次歡迎交談!
- Jan 19 Mon 2015 05:43
概念篇 孤獨
解決孤獨最好的方法是禪坐.人之所以感覺孤獨,是因為你一直把它當敵人.禪坐使你由對立轉為相處,而終於不是個問題.
- Jan 16 Fri 2015 15:18
概念篇 菩薩恆順眾生隨類生
菩薩有時生於天龍鬼神類,有時生於阿修羅或外道中,為其導首而廣說善法,令其棄惡歸正.
- Jan 13 Tue 2015 05:26
概念篇 慈與悲
慈心與樂,悲心拔苦.菩薩的慈悲,例如有美食總是先分與眾生,其後乃自食,並且希望身中八萬戶蟲亦普得滿足,當然也肯將自己的地位施與他人.世上或有捨棄官位者,他們卻未必肯留下來為上位者效力,總是隱居去了.菩薩則不僅讓位,且甘願為其屬下而無悔.
- Jan 08 Thu 2015 10:24
概念篇 菩薩
菩薩的修行有深淺差別,共同點則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
- Jan 06 Tue 2015 06:54
概念篇 天神
一神教的上帝以及佛常說的諸天,與人間關係密切,他們都屬於有欲望的欲界天,例如上帝有喜怒,諸天有男女之事,但他們也有天生的些微禪定力.真正具入門的禪定功夫者,則屬有形體而無欲的色界天.禪定過頭而無形的是第三類的無色界天人.他們有如風一般地存在,只有佛的境界可看得見.經云"無色界天淚下如雨",可知其雖無色但有神識.
- Jan 01 Thu 2015 16:24
概念篇 結緣
隋代智者大師曾舉老子之語,說法曰:"和光同塵,結緣之始".放下身段與人民站在一起是一輩子的事,因緣通常要等到來世彼此再遇方才成熟.屆時要合作共事,或者對方不會把你的話當耳邊風等等,無不水到渠成.
- Dec 30 Tue 2014 06:37
概念篇 治學嚴謹細緻的佛法
佛法治學嚴謹細緻.以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研究為例,俱舍論將鼻舌身與眼耳作細微的分類.前三根與所取之對境是等量的,稱為"等量境".至於眼耳二根,則所取之境不限於等量.以眼而言,有時取大於眼根之境,比方能看見毫毛;有時取大於眼根之境,比方看見高山;有時取等量之境,例如看見葡萄等.正好近來版主在醫療節目學到眼球保健,預防白內障的方法,其一就是反復看近看遠的視線運動.我面對山窗舉起一根食指注視幾秒,然後放下望山,來回六次.只能取等量境者,例如舌根嚐一粒鹽,只用到等量之舌尖;例如身根,以手掌摸大樹,只能感知手掌大小的部分樹幹,並不能像眼睛一般看大看小,看遠看近.
- Nov 16 Sun 2014 11:55
概念篇 佛法的善男信女非同一般
昨日本版談到散脂鬼神護持法師外,也保護善男信女,新聞報導則回應一則拜拜回來遭禍的女孩.一般統稱到廟裡求神保佑者為善男信女,佛法則不然.對於善男子善女人有其定義,那就是平時供養佛法僧,並且聽經聞法,對佛法有基本的知識者才算是.也因為如此,護持佛法的神才有緣護你.
- Oct 09 Thu 2014 08:28
概念篇 神通
報得神通力,指天神的神通與鬼神的小通,這種神通是依果報而生來自然所擁有.修得神通力,則是佛教聖人修戒定慧三學而附帶的本事,神通並非目標;或外道仙人修外道定所得的五通,外道修定只想得神通.
- Oct 07 Tue 2014 06:23
概念篇 依靠
人的問題都來自人需要依靠,依靠人,依靠事,依靠物.比起依靠烈酒,依靠煙草,依靠毒品,男女親子朋友等互相依靠是相對安全而正當.然而,相對安全並非絕對安全,因為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生滅無常帶來無聊或痛苦,所以說將我們總是習慣依靠外面的這個心念回過頭來,依靠在自己的覺知,心就收回來了,永遠不會感到寂寞無聊.這兒絕對可靠,該做的照做,該表達的照樣表達,沒事就歸回能知這個.如果心靠在外面的一切,當這一切變了或你自己厭倦它了,就會感到寂寞無聊.
- Oct 01 Wed 2014 15:56
概念篇 活在當下的意思是斷相續心
- Aug 26 Tue 2014 16:46
概念篇 無我但覺性不失
許多人以為佛教講無我,那就是甚麼都沒有,虛無一片.我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意思了!無我是修掉自私的我貪我嗔我癡我慢,並非不要覺性啊!說甚麼做甚麼吃甚麼都清清楚楚,差別在於不迷失於對象,而是隨時守住自己的知覺這個主體,主客分明是第一個功課.若佛教只講無我,那麼目標為何是佛的"常樂我淨"四個字呢?其中有我,是清淨的我.
- Aug 11 Mon 2014 13:41
概念篇 心想事成
近年來頗流行禪宗的一句話"心想事成".這句話可以說是個真理,然而它只存在於萬里無雲萬里天的本心現前時.被雲遮的凡夫心,事有時成,有時不成,那這句話就還不是恆常不變的真理.某個業障消了,相關之事就如願一時而已.總之,證悟本心再說吧!否則,你只是處於鴕鳥心態,忽略心想事不成的時候.
- Jun 05 Thu 2014 13:58
概念篇 佛教浪漫嗎?
某甲說:其實佛教是浪漫的.
某乙對曰:講經說法一點也不浪漫呀!
顯然甲乙和多數人一樣以"浪漫"為人生目標.禪宗公案裡的確可以看到活潑浪漫的元素,但那是個別私下的交集,是生活篇章,當然不等於對大眾講經說法.當知"戒定慧"才是佛教的基本元素,所有活潑的禪師都是從嚴謹中來的.所以我常建議別從禪公案入門,必須從戒定慧開始,否則就落入野狐禪去囉!如果你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虛心就教,那還談何修行?有的道場迎合知識份子的浪漫口味,未必是正確的.
- Feb 11 Tue 2014 05:51
概念篇 執著
臺灣流行"執著"這個詞,是讚揚人實現夢想的意志力.其實,執著的方向可善可惡,它本身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人如果沒有目標,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漫不經心的,即使有點善,也很不穩定,真心誠意有多少?隨興與安逸並不能使人"進化".若以佛的知見,人也曾經當過畜牲(未來也仍可能再度成為畜牲),隨業流轉.所以,並非人人生來就具備成熟的人性.性善,但未必有力量發揮作用,顯不出來!隨興安逸地過日子,一旦遇上逆境就招架不住,毫無本錢,而惡性循環的結果是走向痛苦.當你有了這種知識時,你開始意識到必須未雨綢繆,而累積善念善行就是本錢.最後,自然而然善心充滿.然而,更自然的善是像風吹過竹林般不留住聲響,做過等於沒做過,毫不造作.(並非故意不留名.凡有意如此都是造作!)因此,由漫不經心的人或惡人轉為執著善的人後,那個執著仍然是個負擔.進一步才捨掉它,並非一開始就不要它,因為沒有執善的人生是很不保險的!執著,便是佛講的第七識.八識中唯有它具主動性,其餘都是被動的.五官漫不經心地接受外在的一切,一旦有意於某人某事某物,那就是第七識起作用,執著的開始.它具備有生有滅的作用.不停地生滅,才會改變.好比種子有生滅變化,才能成長乃至開花結果.然而,它的力量非常強盛,例如語言的業力,一句話就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使走向光明;一句話也可以像一把刀,一觸即發,引出種種新愁舊恨.所以,"執著"是粗糙的心.執而無執,你的心便會轉到微細的心位,進入不同的世界.所以,禪的最高境界最終是沒有執著,連禪定中所看見的美妙世界也不執著,看過等於沒看,知而無知.一旦宣揚,便會走火入魔.所以正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破執!
- Sep 29 Sun 2013 13:37
概念篇 關於善惡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