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滅並非我們相對世界講的滅,而是絕對狀態不生不滅的覺性,有如山谷裡的野百合,你不問覓,它依然自在,法爾如是.迷失覺性地問或看等動作,無非造作,便落於相對境界.所謂:

寂滅性中莫問覓,  坐斷千峰過者難;

莫訝空堂無客到,  從來不許外人看.

佛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一切存在)且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佛法的"不可說"指的是這個意思,並不像外道有武功秘訣,不與人分享.任何人都可以聽佛法,要不要皈依而給自己訂下人生的方向,則完全自由決定."禪理"有別於"教理"的所謂教外別傳,並非不開放的意思.意思只是說"禪在於悟",不同於聽聞教理的主流學習而已.禪師給人悟的契機,例如:

僧問:"諸法寂滅相,如何是寂滅相?"

師答:"問答俱備."(不必再問再答)

然而並非不可問答,只是問答的當下能否依然不散亂,不離能知能說這絕對性的"覺".

僧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和尚如何為人師?"

師答:"汝到諸方,更問一遍."

僧曰:""恁麼則絕於言句去也."

師曰:"夢裡惺惺."

體雖不動,卻不妨用,而大做如夢之言教.惺惺即覺性.關於問覓,再舉一例:

夾山和尚與定山和尚同行.

定山曰:"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無不生不滅的佛,便無生死凡夫可言.)

夾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二人互相不認可,就上山見大梅禪師.

夾山舉前論而問:"未審二人見處哪個較親?"(親:合乎道)

師答:"一親一疏."

夾山復問:"哪個親?"

師曰:"且去,明日來."(問者焦急,離開覺性了!)

夾山明日上問.

師答:"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二位所論皆不無其理,然"親"者不在其理,而在於是否失去覺性.宗門言"親切",如獅獵物,迅捷不放,一動念馬上盯住.儒家云"道不可須臾離也",稍縱即失,難以回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