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有一首七言律詩極好,以風箏喻人,曰:
放去收來一線牽 , 等閒出沒太虛邊。
無心落影留春水 , 得意乘風破曉煙。
質幻自應超象外 , 音希誰解聽聲前。
可憐都作兒童戲 , 幾度空勞下遠天。
師生於乾隆六年,諱際醒,字徹悟又號夢東,河北豐潤縣人,俗姓馬;自幼聰穎,經史群籍無不遍覽。二十二歲的一場大病,令師警悟無常,遂有心出家修行。病癒,師旋至房山縣投止三聖庵榮池老法師剃髮。次年受完比丘戒,先後聽講《圓覺經》、唯識學、《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等,頓開圓解。五年之中,師通達性相二宗與天台三觀十乘之旨。二十八歲那年,在北京廣通寺粹公座下參禪,經公印可為臨濟宗三十六世法嗣,並於五年後繼席廣通寺,「率眾參禪,策勵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乾隆四十二年,師自省宿業深重,多諸病緣,乃轉修念佛法門(自省力不足,不執一非他則可!)
乾隆五十七年,五十二歲,轉任覺生寺住持。八年中,師別立安養堂與學士堂等,使老病者有所依託,使初學者方便誦習。嘉慶五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原擬隱身山林以期終歲,奈何衲子追隨,遂難自絕於人跡,俄頃即成十方叢林。師自稱「性癖愛幽居」,於紅螺得山川之機緣,曾撰寫〈山居詩〉三十首,其一曰:
結茅一住便相宜 , 心眼空來說向誰。
竹榻通宵塵夢斷 , 蒲團竟日素懷怡。
看梅待月歸來晚 , 聽瀑臨風睡去遲。
此趣未居山不委 , 居山能得幾人知。
師每開演極樂淨土與娑婆穢土之別,詩曰:
說著蓮邦雨淚垂,
閻浮苦趣實堪悲.
世間出世思惟遍 ,
不念彌陀更念誰.
(版主語:知見有深有淺。若綜觀佛於諸經所言,佛佛境界實大同小異。西方亦又有凡聖同居土等差別之地,而釋迦牟尼佛為使當機之在家人一心不亂求生西方,故於一時只描述該世界之天道。其實,釋迦牟尼佛自己教化的這個世界也有天道啊!問題在於說法應視對象之情況而有不同的重點罷了。不單挑甜瓜,恐怕你不吃啊!)
嘉慶十五年二月,師於萬壽寺禮掃臨濟宗粹祖墓塔後,即向諸山護法辭別,囑咐曰:「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三月返紅螺山,命弟子預備荼毘事務。十月十七日集合住眾,將院務付託弟子松泉法師,乃於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圓寂。往生前師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去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