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為護國護教、濟世利群,有過人的膽識,自言:「少壯的我,曾有撥一代之亂,而致全世界於治的雄圖。期以人的菩薩心行,造成人間淨土。」
光緒十五年農曆十二月十八日,師誕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俗姓呂,乳名淦森。父親原是貧苦農家子弟,十多歲從泥水匠學藝,而後入贅,卻於次年病故;母張氏時年十七,守寡四年後,奉母命再嫁他鄉;自此,師由道佛兼奉的外祖母撫養,曾隨之朝禮九華山與普陀山結下夙緣;十六歲出家前,只在舅父主持的蒙館受學,卻在出家三年間於天童寺受到完整的叢林教育,深得名師器重;復有機緣優游三藏經典,佛學根柢深固。
師十九歲時結識「真摯高純,為生平第一益友」的昱山法師,亦於此年因閱讀<<般若經>>而初獲定境。在<我的宗教經驗>文中自述:「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地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世界的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鐘,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地輕快、恬適。在二三十天的中間,都是如此。」於自傳又云:「從此,我以前禪錄上的疑團(樓主附:此疑非參話頭所培養出的那種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曾學過的台、賢、相宗以及世間文字,亦隨心所用,悟解非凡。」(樓主附:有此體驗而後倡導人間佛教方不至落於偏見!)師一生總計有三次悟境,不止身心有所轉變,思想亦更為深細縝密。
第二年,師巧遇受西洋新思潮影響、具革新思想的華山和尚;初不信其所言,與之「筆墨舌辯十餘日,累數十萬言」,及至看了華山出示的新學書籍: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新民說>、嚴復譯的<天演論>等不禁折服,尤欽佩譚嗣同的<仁學>。師進一步認識革命僧人棲雲和尚,得閱<民報>、<新民叢報>及<革命軍>等。
師自二十二歲開始講學著述,並於此年出任廣東白雲山雙溪寺住持。爾後三十七年的中心思想在於提出「今菩薩行」的觀念──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一切需要。師秉此興學育才、護國護教、弘化國外,矢勤矢勇。直到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於上海玉佛寺安詳捨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