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時曾提到極善於梵唱的鈴聲比丘,當時佛就已傳授梵唄予阿難比丘等.佛後則有馬鳴和尚(八地菩薩)作世尊一代事蹟之歌;龍樹和尚(初地菩薩)作金剛歌詠之讚.

至阿育王時代,佛教音樂的種類已甚為豐富.至二世紀中葉迦膩色迦王之際,佛教音樂隆盛異常,並盛傳到于闐等地.六七世紀戒日王治世之時,印度佛教音樂發展至全盛時期,越過蔥嶺與中亞細亞,一支通過天山南麓,以龜兹為中心;一支經過天山北麓,以高昌為中心.其後,印度佛教音樂經過西域各國,大舉流入唐室宮廷,促成唐朝舞樂之高度發展.

佛陀在靈鳩山說法時,因憐憫失明的弟子巖窟尊者,曾以弦樂器伴奏唱頌<<地神陀羅尼經>>.這一種盲僧琵琶,直至阿育王之子鳩那羅失明之際,始被推廣使用,後亦隨佛教傳入中日等地.大規模的佛教歌劇,始於七世紀戒日王所作的"龍王之喜".

七世紀末,因佛教沒落,佛教音樂亦隨之衰微.佛教音樂轉移至東南亞.在緬甸,與印度同樣使用七音階;在泰國,則非印度式佛教音樂,係以其民族音樂為基調;在柬埔寨,林邑國盛行印度佛教音樂,西元七三六年於日本傳播印度佛教音樂的林邑國僧人佛哲,為極負盛名之舞樂研究者.

在我國,雖自東漢以來即開始有漢譯經典,卻無法採用由佛教傳來之唱誦法.至三國時代,康居僧人來蜀,傳入伊朗式歌唱法.直至魏武帝第四子,詩人曹植,素有音樂天才之美稱,對梵曲饒有興趣,曾於山東省東阿縣魚山創製中國所獨有之梵唄法.

至唐代八世紀頃,中印度佛教學者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和尚,先後到達我國,印度式梵唄始漸流行.如今我國之梵唄與民間歌曲融合,與近代日本梵唄則迥然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