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五十三歲時作三十三首<自像贊>,其中有自述曰:
生平過失甚豐,猶幸頗知內訟(附版主一問)
渾身瑕玷如芒,猶幸不敢覆藏。
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
以茲真語實語,兼欲寄誡諸方。
不必學他口中爛翻五宗八教,
且先學他一點樸樸實實心腸!
(一問:師振興天台使與禪宗並重,功不可沒。然師因於禪關中大病,即對禪法產生疑惑,而捨自力別尋他力,認為非仰仗彌陀接引不可,那麼試問如何面對唐宋諸多依自力而解脫者此一事實?在下以為,個人病障與法門的選擇,是一己之事,豈可因而以偏概全?)
師生於萬曆二十七年,父親鍾之鳳,母親金大蓮,皆為虔誠佛弟子。依自傳云,父持誦大悲咒十年,乃夜夢觀音大士送子。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就外傅學儒,志復聖學,作論數十篇闢斥釋老,並曾於夢中與孔、顏晤言。直到十七歲那年,閱蓮池大師<自知錄>、<竹窗隨筆>,方才改省。從此不復謗佛,並焚盡所著闢佛論。萬曆四十八年冬,不幸失怙,於閱<<地藏菩薩本願經>>後發出世志。年二十二,開始在家專志念佛,焚燬手稿二千餘篇。明熹宗天啟元年,於聽聞<<大佛頂首楞嚴經>>後,決意出家,體究大事。雖仰慕憨山禪師,卻無由追隨,乃就近依止憨老門人雪嶺禪師剃度,法名智旭,藕益則係師自號。
師二十三歲起苦志參禪,以宗乘為尚。二十五歲那年依自傳云:「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附版主二問),剎那剎那念念不住…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天啟四年,受菩薩戒,並閱律藏。翌年閱畢律藏一遍,知舉世積訛,集錄<毘尼事義要略>(毘尼即戒律),唯仍一心參究宗乘。二十八歲再度掩關,卻因病重而放棄禪觀,求生西方淨土。三十二歲為註<<梵網經>>而究天台宗,乃肯定天台教觀並重之旨,為時佛門振衰起敝之要,嘆曰:「深痛我禪門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此語著實!)
(二問:後來一場大病就忘了先前所體認的「此身乃妄想堅固所現」,師因而懷疑自力,豈不正是一己之堅固妄想?)
三十九歲時,師完成修學教門的階段,因講<<梵網經>>而得「心華開發,義泉沸湧」之悟境。師一生著述不輟,除<靈峰宗論>三十八卷,外尚有七十七種,二百四十卷的著作(現存五十一種,二百二十八卷)。師著述態度嚴謹,認為必飽讀群書、摘其精要,進而「證以心悟」、「從自己胸中流出」。若未具足上述要件,則宜致力修持,不必急於著述。
師圓寂於清順治十二年,世壽五十七,僧臘三十四。最後再恭讀一首<自像贊>,曰:
不度德,不量力,妄欲砥柱中流,誰道連身汨沒!
努力扒將起來,未免筋疲骨仄;
賴有金剛種子,從來不受侵蝕。
彌陀一句作津梁,阿鼻直達安樂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