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五眼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淨五眼,得五力,萬別千差畢竟空,
誰知塵劫無窮事,如視菴摩在掌中。
唯證乃知難可測,一點孤明若太陽,
盲者不知光所在,低頭冷坐暗思量。
 
契悟如來藏者則得淨五眼、五力;也可說修證至淨五眼、得五力境界者,乃知摩尼珠如來藏裡親收得;乃得六般神用;乃見本體圓光。
 
《維摩詰經 》云:
「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五眼向來有二說。一約五人有五:人有肉眼,天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二約一人有五:佛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未得五眼的修行人,令得佛五眼,名爲淨五眼。古有五眼偈,曰:
肉眼礙非通 天眼通非礙
慧眼了真空 法眼唯觀俗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内 無處不含容
五力建立於五根。也可說,有了五力,就能建立善根,能立五根。信進念定慧爲五,也可說,此五法於鈍根曰五根,於利根曰五力。根是生長義,力是不動義。利根者一決一切了,當下決定不移,不待生長。可見,永嘉大師用詞實立義於此,故不言五根而直言得五力。五力亦可指,五眼所發之眼力,如天眼力。
 
智論云:「不爲煩惱所壞,是名爲力」。小乘行五根得五力,拔除分段生死;菩薩則進求佛之十力,以拔除二死。因此,得五力可影射十力。以天眼爲例,維摩詰經說明了小乘與大乘之別:
有梵天問: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阿那律答: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維摩詰問: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
阿那律時默然。諸梵天聞居士言,得未會有。即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居士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由此可知,淨五眼非修出來的三昧五眼。智者大師於法華文句中指出四眼可併入佛眼,皆名佛眼。故淨五眼,可謂凡夫修行開佛知見也。《涅槃經》云:「雖有肉眼名爲佛眼,佛眼故名清淨 。」
 
又台宗言,「因位菩薩具足前四眼,等覺位方具佛眼。」可見,證道歌此處主要在表明唯證佛果,得了淨五眼,乃能知見實相。佛眼才能稱為清淨。
 
《楞嚴經》佛告阿難: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諸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老和尙曾開示,外道或小乘修五通,有其特定作意修法。今淨五眼,即以肉眼, 相似天眼通。不須天眼,不假作意,自然觀見十方。餘四通亦如此自得。而其本因,乃在於「清淨」,故曰淨五眼。又《止觀》云「照因緣粗色名肉眼,照因緣細色名天眼,照因緣色空名慧眼,照因緣色假名法眼,照因緣色中名佛眼」。五眼一心中具者,但以佛眼具有五力,如眾流入海,失本名字。以一眼具五力,可知淨五眼束則爲一眼,亦即一心。證道歌此處有淨五根代替淨五眼者,亦可。乃指以意根起觀行,淨眼等五根,使現五神用。亦即轉五識爲成所作智,此五力即指成所作智(參見法華文句)。《大品》云:「色淨故般若淨,般若淨故色淨,色淨五根淨,般若淨意根淨。」《文句》云:「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以上至佛而還,一切色像,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依台教所言,五品弟子位以上則淨五根及意根。且因根淨則發五眼之用。
 
《楞伽經》佛云:
「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如如所得」,即得五力、十力也,是離作意分別的,故言「難可測」。又《思益經》云:「何謂如來所用五力?佛言,一者語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是名如來所用五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二乘不能及者難可測也。
 
來果禪師開示:
◎翳著青目見空華 丈六金容不識他
  一遇良醫開正眼 寒冬枯嶺笑梅花
 
◎飫餐餚膳飽齁齁 仰睡常難兩腳收
  一問即言多見地 捕風捉影亂安頭
 
◎詳情辯理落凡知 比喻安排轉見痴
  惡見不忘空妄想 談天代替古人施
 
◎捕風捉影未真修 妄指烏龜說是牛
  一旦閻王活捉去 拔舌地獄苦難休
 
◎未悟的人,眼睛是沒有打開的,猶如瞎子一般。給好的他吃,他怕不淨。安好的地方他住,他嫌空野。爲甚麼?因爲是瞎子,不知道是好,是歹。這就是沒有開悟的人第一件苦惱。現前這個身軀,今日不知明日事,要想一定的把握,將來把這個身軀行到甚麼地方,辦不到,不由你!身後更是茫無所歸。你們想想,死後到甚麼地方,你還知道嗎?上天堂也不知,下地獄也不知,變牛、變馬也不知,乃至變一切都不知。這就是未悟的人第二個苦惱。若不開悟,誰能打開眼睛?
 
◎宗門三關,只言行處,不言見處。見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並非我不言,又莫疑我無言,到此方知。
 
以上禪師開示的正是有關「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義即唯佛五眼乃能認識此摩尼珠。《法華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開佛知見,淨五眼也。智者大師云:
「內加觀行,外藉法雨,知見朗然開發,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爲開。緣修破惑,故名使得清淨。」台教亦云:「圓教初住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一心三觀, 任運現前,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可知,是否淨五眼爲修證之一大關鍵。永嘉大師久習天台,其用詞可謂「其來有自」。
 
 
僧問:「古人有言『釋迦與我同參』未審參見何人?」
 
百丈道恆禪師曰:「唯有同參方知。」
 
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往往問不著。」
 
問曰:「還鄉曲子作麼生唱?」
 
師曰:「設使唱,落汝後。」
 
禪師示人「唯證乃知難可測」,言測即落話尾,如何還鄉?如浦元安禪師亦云「量外之機,徒勞目擊」,清涼澄觀禪師云「雖即心即佛,惟證方知。」(老和尚云「心即是佛,不是就不修了。」)師又云「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
 
 
《楞伽經》佛告大慧:
「第一義者,聖者自知所得,非言說妄想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味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決了」。
 
玉琳國師上堂曰:
「參禪流,聽我說,此事非常休倉卒。登山須到絕頂頭,入水須至最深窟,乾坤寬廣實難知,滄海淵深豈易識?」
 
圓悟克勤禪師開示:
「若教老僧只管與你說,經無窮劫摸索不著。不隨言解,則淨裸裸,赤灑灑,各各坐斷報化佛頭,各各氣衝宇宙。設使千佛出興,恰如蚊蚋相似。與麼把得定作得主,方始是本分作家。」頌曰:
 
  雖然說破五家宗 爭及曹溪一線通
  寶劍當陽誰殺活 離名離相振高風
 
佛性不只難可測,是測之轉加懸遠,如上文「真乘」爲三乘不能測,患在度量,此理見於法華經、壇經。而涅槃經則以盲人摸象比喻佛性非識心可測。楞嚴云「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法華云「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圓瑛法師云「凡夫妄知,外道邪知,二乘偏知,菩薩分知,唯佛遍知。」由此可見佛智是唯證乃知。又云「以離念無分別之境,唯無分別智所證,乃得相應」,此爲起信論之「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圓覺經則云「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宗門參話頭的法門由大慧宗杲禪師始盛行。師曾開示:「菩薩人,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又說:「 古人皆明心見性,今時人例是說心說性。」老和尚也勉勵我們,坐參兼運,亦究亦止,情消識謝,心路迥絕。晴空霹靂,河山變色,靈光透脫,方是眼見佛性時節。 
 
證清淨法身乃現淨五眼,而真如法身非教理名言可證;如《一念成佛法要》云「當知一切法不可以名言說,不可以心念取,故名真如。此究竟離相之體,唯證相應,故曰機前無教也。」教理非當機,只是標月之指;一切法指存在之一切假相如鏡裡看形見不難,離一切相指其爲幻化不實如水中捉月爭拈得。
 
雖說真如難可測,然佛於楞伽有云:「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爲譬。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恆河沙,無有過咎。」可知,佛法不是教我們取斷滅相而不要名相,是要我們以證悟爲要,宗通而後說通,以達下文之「 默時說,說時默」,亦即楞伽云「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恆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生滅義,如來言說,雖在生滅法中而實無生滅。生滅法如鏡裡看形非無;緣起非實,本無生滅故水中捉月爭拈得。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
 
鏡裡看形見不難,顏容雖似還非實,
欲識當年舊主人,剔起眉毛在今日。
水中捉月爭拈得,真月何嘗在水中,
但得癡猿狂解息,江河淮濟一時通。
 
鏡中像、水中月是相同的譬喻,佛法以之形容幻有。「鏡中像 」亦作「鏡花」,佛法認可「鏡花水月」般的如幻觀,而不認可「龜毛兔角」般的斷滅空,所以說「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見月亦同。然既是幻有則捉之不可得,表示不可執一切法爲實有。 大師取鏡中像表前者,取水中月表後者,其實二喻同,可互換。「可見」表不空如來 藏;「不可捉」表空如來藏;合爲實相之空不空,即見即空,即見即了。
 
《 大智度論》云:
「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如偈說:是實知慧,四邊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觸。法不可受,亦不應受。」「苦樂種種因緣,以實求之無人作、無人受。空五眾作、空五眾受。無智人得樂,婬心愛著,得苦生瞋恚。
是樂滅時更求欲得,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
「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實空而不生不滅,誑惑凡人眼。」又云「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
 
從凡夫至一切賢聖的修行過程,只要貪著某種境界或執著法,都如破鏡求索,水中捉月之癡兒。永嘉大師主要是以此譬喻勸學人不要執如來藏以爲有我,如同世尊於楞嚴及楞伽經所說。佛說法是破執著,不破假有。諸經常指示,六塵瞬息變遷,法塵隨念浮沈,虛逐妄取相,是中何所取?然而如盲人摸象,雖不得象之真相,亦不離象,眾生佛性亦如是。龍樹菩薩言「但破取相,不破可見。」即此義。因緣所生法畢竟是 唯心現,所以不可執因緣法爲實,法本性自爾,無生無滅。造業的人及所造的業亦如是,雖無實,卻可見。因緣果,法爾如是,如鏡中像,見不難。(參見中論觀業品)
 
《楞嚴經》云: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依此,地水火風空識見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故爭拈得?而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亦是不可得。因此,鏡花水月的譬喻,於凡於聖均通用。
 
依據楞伽經義,破鏡求索、水中捉月乃進一層指明:妄有能所,以心取心之妄識。若了唯心則根境不偶,心境一如,經云「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任其像來像去,鏡子不會作來去想,此爲看形見不難。經云「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塵妄想習氣故 」爲水中捉月。又「色於心中無,心依境見有」前表爭拈得,後指見不難。此二句也表示不墮斷常二見之義,亦即楞伽之建立過及誹謗過。
 
除此二喻之外,諸經也常用火輪、垂髮(燈影)、犍闥婆城 、夢幻、春燄、水泡等比喻諸法。法華云:「無上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爾如是,見不難。楞伽又云:「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水中捉月爲識,水月任其水月而爭拈得是智。此轉識成智,經又云「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薰,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實則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無爲、無事,閒道人也。
 
水中捉月也代表「戲論名相」。楞伽云:「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如畫垂髮幻,犍闥婆城火輪熱時燄儀,無而現眾生。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明鏡水淨眼,摩尼 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燄,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水中月已非真月,又捉之則安上加妄。同理,眾生等相非實,言教假名更是妄上妄,如犍闥婆城本為幻現,於夢中之城爲妄上妄,其餘之喻類推。而經上可見,淨眼如明鏡,鑒無礙,此淨五 眼之義也。下文有「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皆如來藏之相用。
 
《楞嚴經》云: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大師言「鏡裡看形」,其實鏡中形就是影子,故亦可言影,如達摩祖師答武帝曰「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龐居士言「心如境亦如,無實無虛」。大乘經云「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云:「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可知大師此二句也表示如是發菩提心,無住心。
 
見聞覺知色與空已是第二月非第一月,而再加名相言說更是等而下之。然於第二月保持隨順不動即是正行,如經云「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爲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因此,不起分別二念,水中月當下即是真月。《法華文句》云:「一月萬影,孰能思量?」
 
唐順宗問:「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
尸利禪師曰:「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維摩詰經》文殊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總之,菩薩當作如幻觀,爲此歌二句之義。
 
水中捉月又作水中撈月,典出《摩訶僧祇律》,大義爲,猴王愚癡望井中月,以爲月落井中,世間長夜無光,眾癡猴共相隨入井撈月,結果不但撈不著月,眾等也出不來。古人用此喻者甚多,例如
◎鏡裡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若是個惺惺底,終不向空裡採華,波中捉月,漫勞心力。
 
◎老猿閑不住,頻捉水中月;
  因迷月體無,狂心不肯歇。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心不可求,法將安寄?
  兔角柱挑潭底月,巴鼻儼然;
  龜毛繩繫樹頭風,顯露已了。
 
◎要知生即無生,何眾生可有?滅即不滅,何諸佛可名?  只爲眾生多喜空中之花,時愛水中之月,遲留此岸。痛感諸佛出興於世,坐道場,演法化。直待一拳打破太虛,花之不存;一腳踢翻大地,月從何有?
 
◎妄心無體,行止無定,如猴子找毛桃,亂碰亂跳;又如芭蕉,剝一層又一層,剝了中間空的,何處找芭蕉?又如癡人撈月,這撈那有,東撈西有,撈得要死,一個亮月,還浮水面!
 
◎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
 
結  語
 
寒山大士頌曰:
高高山頂上  四顧極無邊
靜坐無人識  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  月是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  歌中不是禪
此頌之意境同於「摩尼珠,人不識」,「唯證乃知難可測」,「水中捉月爭拈得」。
 
老和尙開示:「把煩惱化掉,執著破除,那麼這念心就好像一潭止水一般,紋封不動;像一面鏡子般,不落一點塵垢,此時,才真正是有智慧,有神通。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來的,是我們心的本能。」六般神用空不空,而「色色空空,無非道人正念,誰云何處無心?」「妙諦不言空與色,人間天上任安然。」古人如是說。
 
 
僧問:「鏡裡看形見不難!如何是鏡?」
桂琛禪師曰:「還見形嗎?」(像過不留即是)
 
古人云:萬有諸法皆是鏡中花,水中月,且道鏡在彼?鏡在此?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