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無罪福 無損益
無罪福,妄眞捐,皎月當秋莫喻圓,
仗劍文殊猶不見,豈容生死到伊邊。
無損益,更何疑,佛祖從來自不知,
南北東西無間斷,鳥窠空把布毛吹。
依俗諦因果而言,起諸善法得福,造諸惡業遭罪。然而於真諦心性上,卻不因罪福而有絲毫損益。心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損即不減,無益即不增。何以無益?性空故。性本無生故。
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偈 ——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偈 —— 一切衆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過去諸佛異口同聲地宣稱「無罪福,無損益」此一真理。中論裡,龍樹菩薩又如何說?
有云: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又云: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 如炎亦如響
但隨凡夫憶想分別故,說有作業,有作者。第一義中無作業,無作者。問題出於「憶想分別」,因此毗舍浮佛說「前境若無心亦無」一語道破眾生愚癡所在,也一語點醒夢中人。念念本不可得,則一著現境即落於過去,因此念念都在憶想中,有憶想分別,就得隨業受罪或享福去。西天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有個公案可令人更明白。有位居士名叫闇夜多對此有疑問,請示尊者。尊者曰:「凡人但見仁天暴壽、逆吉義凶, 便謂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居士聞是語已,頓釋所疑。祖又曰:「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爲無爲,皆如夢幻。」居士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
國清寺靜上座,於玄沙禪師座下信入後,居天台三十年不下山,博綜三學,操行孤立。禪寂之餘,常閱龍藏。師因睹教中幻義,乃述一偈,問諸學流曰:
若道法皆如幻有 造諸過惡應無咎
云何所作業不亡 而藉佛慈與接誘
時有小靜上座答曰:
幻人與幻幻輪圍 幻業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 覺知如幻幻無為
維摩經云:「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能如此見,即見性,見性是爲正入佛道。經裡描述,有一位師子菩薩也如此說,曰:「罪福爲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金剛慧即金剛般若,般若即慧,平等不動,能摧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壞。因此,金剛般若照見了罪福性空平等,是爲決了。無罪福,無損益,亦即無縛無解。另外有一位福田菩薩則云:「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行即是業, 也可合稱業行,業有福業、罪業、不動業三類。不動業指的是,修四禪八定的禪定力爲不動,然仍不出生滅之凡夫行。佛經裡有時講不一不二,不一不異。二與異義同,不二即平等真不動之實相。既是真不動而了達空性實相,則無罪、福、不動可起。罪福是動法,與不動行相對。遺教經云:「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圓覺經,佛云:「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 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六根對六塵當下不起第二念,也就不落憶想分別,寂滅無二,覺性遍滿,無法不覺。論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能了達念念不可得的,是爲心體,是爲覺性。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也就無縛無解,無罪福,無損益。楞嚴云:「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此句則事理兼通。於事,眼目為譬喻。眼若清淨無翳,所見晴朗虛空,如其本然,無有空華,於理,眼目表知見,表覺性,表金剛慧。以般若之正知見圓照清淨覺相,則迥無所有,無罪福,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寂滅性中莫問覓,坐斷千峰過者難,
莫訝空堂無客到,從來不許外人看。
法華有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然恰於言時,全是寂滅體現,不待言外別求所宣之理。
僧問:「諸法寂滅相,如何是寂滅相?」
福州螺峰奧禪師曰:「問答俱備。」
古來禪師與參學者之間的問答,總是答在問處,問在答處,是問答俱備。於問於答,當處寂滅無生。不起第二念即是無生,即是寂滅。
僧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和尙如何爲人師?」
天台韶國師曰:「汝到諸方,更問一遍。」
僧曰:「怎麼則絕於言句去也。」
師曰:「夢裡惺惺。」
所謂夢中佛事,為師言教有如夢幻泡影。惟其知如夢幻這個,即是覺性,是惺惺。 永嘉大師證道已,於寂滅性海中,無自無他,自然悲心無盡,以此證道歌爲夢中學人剖析,故證道歌接著說「今日分明須剖析」,豈非夢裡惺惺?
僧問:「如何是諸法寂滅相?」
正勤希奉禪師(法眼法嗣)曰:「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正勤禪師所答,出於諸佛經。法起法滅,任其花開花謝,不起第二念,是爲寂滅一心。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爲一心」。
有一回夾山與定山倆同行,言話次,
定山曰:「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
夾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二人互相不肯,同上山見大梅禪師。
夾山便舉問:「未審二人見處,哪個較親?」
師曰:「一親一疏。」
夾山復問:「哪個親?」
師曰:「且去,明日來。」
夾山明日上問。
師曰:「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誠然,親到靈山者即不問。二位所論原無是或非,皆不無其理,然親者不在其理。夾山禪師後來得法,獨化一方時,曾自云:「當時失一隻眼。」一隻眼是宗門話,亦 即正知見,所謂「見地」。問者不見性,因此永嘉大師說「寂滅性中莫問覓。」
瑞鹿本先禪師(韶國師法嗣),有一天對其高足如晝曰:「可造石造龕,仲秋望日,吾將順化。」晝稟命即成,及期,遠近士庶奔趨瞻仰。是日參問如常,至午坐方丈, 手結寶印,謂晝曰:「古人云,騎虎頭,打虎尾。中央事,作麼生?」
畫曰:「也祗是如畫。」
師曰:「你問我。」
晝乃曰:「騎虎頭,打虎尾。中央事,和尙作麼生?」
師曰:「我也弄不出。」
言訖奄然,開一目微視而逝。
禪師的話甚親切。云何不二法?實相無生。「弄不出」莫非無生意?寂滅性中莫問覓,是爲不二。
僧問:「如何是齊雲水?」
齊雲禪師曰:「龍潭常徹底,擬問即波瀾。」
僧曰:「莫祗這個便是麼?」
師曰:「古殿無香煙,誰人辨清淸濁。」
僧曰:「未審深深處如何?」
師曰:「闍黎欲識深深處,直須腳下絕雲生。」
雲代表煩惱、妄念,善念惡念皆是雲。不起妄念,不起波瀾即是深深處之真如心體。波瀾爲心之生滅,此一比方出自經論(參見起信論)。
《起信論》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圓覺經》云: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終不能至。」輪迴心即分別妄心,佛所說也是寂滅性中莫問覓之義。莫問覓即不可思議,而本心是大寂滅海,是包容一切的絕對境界,無一物可以相對顯出它的狀態,所以說是不思議境界。然而,不思議寂滅性並不離人事物一切差別相,因此臨濟宗初祖義玄禪師云:「當下無事,這叫做得法。」
日用行事間,每個當下均無事,也就當下寂滅,不用另外去尋覓寂滅性。而宗門裡悟道又稱得法,得無所得,無所得而得,是得法。
比來塵鏡未會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比來塵鏡未曾磨,心垢爲緣漸昏黑,
神膏點出一堂寒,始信靈光非外傳。
今日分明須剖析,爭肯區區徇世情,
決散浮雲孤月上,大千沙界一時明。
大師以塵鏡未磨及今日分明來比喻悟前悟後的差別,然眾生可別執著磨與未磨而錯會意。心鏡如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國泰院瑫禪師曰:「古鏡。」
僧曰:「磨後如何?」
師曰:「古鏡。」
宗門裡,古鏡、古月均代表本心本性。依然不變名古,是不垢不淨。然而眾生累劫來不小心染上的習氣塵垢,自己執持於識田中,卻也如鏡中像,水中月,雖虛而非無。因此,大師言: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唐代,僖宗有一太子,幼不茹葷,長無經世之意。僖宗鍾愛之,然不能使其回心,乃斷髮爲龍湖禪師。師後來於石霜禪師座下省悟。住持後,衲子雲趨。師臨示寂時說了一偈,此偈最後一句言:
住山聚衆三十年 尋常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歛目時齊聽取
禪師通常是絕不戲論的,永嘉大師也必然如此。然必須說的,因緣成熟時,就該說。而龍湖禪師所要說的也是無生話,也是寂滅性,所以要大眾於其歸寂後聽取,聽取什麼?禪師不再說下去,各自返聞自性去。
潙仰宗的仰山禪師曾云: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
禪師要學人莫將心湊泊,也就是莫問覓,莫向兩邊靠,只要向自己寂滅性海修去。 所謂參他不如參自己,一有問覓即落兩邊,離開實相。禪師義正詞嚴,分明剖析轉凡 成聖之道。此道如四十二章經,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
《一念成佛法要》有一問答:
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初祖面壁,慧可受衣。誠以真心絕相,言思路絕,文字性離。云何反效三乘義學,廣陳言說,令趣解路,塞其自悟之門?」
答:「執文爲解,味性徇言,誠可呵斥。今茲所述,則皆文隨於義,義隨於文;不動一心,而說諸法;不壞諸法,而顯一心。務使見聞之者,因言得旨,頓了自心。不作心境對治,直契性相圓通。如窺圓孔之一隙,己見無際之空;似飲大海之一漚,已具衆流之水。」
永嘉大師心性分明後才剖析,實乃不動一心而說諸法,不壞諸法而顯一心,無非務使學人因言得旨。況且不動一心之無念,是即念無念,非木人之無念,因此不妨剖析一番。也因此,證道歌剖析的下一句是「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結 語
有名的黃龍三關,是黃龍慧南禪師接引學人之三問。有一日,黃龍禪師上堂曰:「有一人朝看華嚴,暮觀般若,晝夜精勤,無有暫暇。有一人不參禪,不論義,把個破席日裡睡。於是二人同到黃龍,一人有爲,一人無爲。安下哪一個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功德天及黑暗女的公案,是佛在大涅槃經裡的譬喻,前者表善,後者表惡,二人乃相依為命的姐妹,眾生只要其姐不要其妹。是不可能的,表示有善就有惡,有罪就有福,有佛就有魔,二者相對地存在,缺一則二俱不存。而智者惟當前一念覺性,無住二邊,所以說二俱不受。黃龍祖師說的也是無罪福,無損益之寂滅性,而其三關「生緣何處?」卻突伸手問:「我手何似佛手?」復伸腳問「我腳何似驢腳?」一者破祖師關卻於事上未了;二者破重關,事與理可雙融;三者破末後牢關,以神通為證。永嘉大師當時尚未有三關之說,到了宋朝自黃龍祖師後,於宗下流行。師自頌曰:
生緣有語人皆識 水母何曾離得蝦
(破本參而見性但未了事。)
但見日頭東畔上 誰能更喫趙州茶
我手佛手兼舉 禪人直下薦取(事理兼舉。)
不動干戈道出 當處超佛越祖
我腳驢腳並行 步步踏著無生
(頂門有限,腦後加錐,神通自在。)
會得雲收日卷 方知此道縱橫
學人會得祖師所示之道體,然不得就此了,仍得修無修修去。(不是頌文,此是作者述)
永嘉大師於永嘉集談到凡夫修行之問題所在,師云:「去二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諸所不去,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又云:「縱邪說以誑愚人, 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嬉怡生愛,違意則𢛨𢥃懷瞋。」
古德也苦口云:「敬告十方善信,亟宜當下知歸。未信者宜生正信,已信者宜勤觀行。捨盡聖凡之見,息盡取捨之情。但向非空非有、無住無依之一念,痛下工夫。 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或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難為佛子。浮心巧見,欲遊如來大寂滅海,是猶南轅而欲至燕,北行而欲至粵也。」
因此,大師憫學人自信不及,棄本逐末,本具神通光明不得發露,乃作此歌反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