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淺釋(一)      目次


緣 起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文章標籤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一切事事物物作決定之見解,執著知識理論不捨,稱為見論;夾帶愛恨執著者稱為愛論.

 

"利根""出家人""外道""二乘"等四類人易起見論,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陀羅尼的意思是總持,

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明究理,茍且的忍,會產生副作用,然而因為明白理路,對於忍辱一事甘之如飴,就不會有負面作用,且長長久久.

 

智者大師說:"忍辱必內懷至理""若得理本,在剛能柔,在逆能順,在暴能治,在驚能安."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來衣譬喻柔和忍辱之心,如來座譬喻一切法空,如來室譬喻利益一切眾生之大慈悲心,合稱衣座室三軌.如來佛是菩薩做成的,羅漢則不成.心經裡頭有舍利子(舍利弗),是成就四果羅漢的尊者,智慧第一.尊者曾經嚮往菩薩行,想成為菩薩,然而卻通不過天人的考驗,起了嗔心.嗔心是其累世的習氣,瓶子空了氣味猶存.可知忍辱不容易,南明禪師詩云:

不因訕謗起怨親,  爭識曹溪路上人.

曾渡流沙天未曉,  至今滿面是埃塵.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者在禪坐的過程中開始有了變化,心眼見到一幕幕前所未有的境界.

然而正如惟覺老和尚說:"有了境界,反而不守覺性."

注意力逐漸由能見這兒,移到所見的對象,因為太新奇了!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   豁開心地任從他.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蓮池大師分析得好,師說:

人知好利之害,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

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僧問:如何趣向?

韶國師答:顛倒作麼?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