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為了挽救至今依舊低迷的選情,國民黨近日在新的競選廣告中呼籲「沉默的大眾」出來「靜靜地大聲說話」;除此之外,馬英九與連勝文在南機場拜票時還刻意針對前來陳情的國道收費員自救會向現場的群眾表示:「(陳情者)必須尊重別人,不應該干預別人的言論自由」、「這個世界不是聲音大的就是對的。」面對這種似是而非、貌似成理,實際上卻是在撕裂台灣的「反民主」修辭。
以民主之姿行獨裁
阿爾伯特赫緒曼曾經在《反動的修辭》提出保守主義者的三種敘事公式:「悖謬論(適得其反)、無效論(徒勞無功)、危害論(顧此失彼)」,然而近年來國民黨已經逐漸地從原本「台灣就是太民主了」、「民主不能當飯吃」、「爭民主不如拼經濟」等反動修辭,演化成為表面上予以肯定,實際上卻混淆何謂民主與自由的「反民主修辭」。
關於晚近世界各國「反民主化」的現象,威廉道布森《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提供很好的借鑑。統治者不再反對民主政治,相反地,他們開始以民主的程序行獨裁的事實。在這次選舉中我們可以看到:「馬英九們」用媒體爆料、放話,甚至企圖透過檢調來製造司法案件。除此之外,更以「去脈絡化」、「去政治化」的論述讓群眾產生矛盾與對立,分化反抗的動能,推卸自己的責任。比如說:「向警察致敬」的弦外之音是不問原因地譴責陳情或示威的群眾;「請這些小朋友離開現場」則是將對方幼齡化以創造己方成熟、穩重的觀感,否認任何行動背後皆是理性思考後的決斷;至於「這個世界不是聲音大的就是對的」這種言論,則根本就忘記了當民眾手持大聲公的時候,台上的人拿的可是麥克風。
操弄語言分化群眾
「馬英九們」的反民主修辭之所以可惡,在於他們從來就不敢直接否定民主自由的價值,卻用模稜兩可的語言將其「收編」,使其弱化、反智,最終達到「分化」群眾的效果。
國道收費員自救會爭取的是他們本就應有的權益與保障,陳情或抗爭對象自始至終都是應負責的政黨與政府,而不是特定的個人,更不是其他群眾。台灣的民主發展至今,社會大眾對過於偏激的選舉語言已開始形成思辨與排斥。我們呼籲任何有心從事政治志業的人不僅應正視背後隱藏的階級矛盾與世代衝突,更應要預防台灣社會的共同價值──民主與自由因統治者拒絕溝通、蠻橫、硬幹下而崩裂瓦解。
後門咖啡執行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