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頁有段作者與祖父的對話很有意思.
作者兒時對宗教完全產生不了興趣,
倒是令自己有些不安.
祖父說得不失為有理,但也不全對,他忘了條條道路通羅馬.
未經思考的孩子,由形而下開始接納與記誦,將更有緣深入形而上的內涵.
作者自己不就因為沒人鼓勵參與而愈行愈遠,以至失去登堂一窺全貌的機會?
祖父說:"在你能夠為自己嚴肅思考之前,根本不需要擁有宗教信念,這種事情是需要時間的."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他那懷疑論的態度似乎也隨著增長並未減少.
於是作者向祖父說:"您當初的看法並不正確."
祖父答:"我一點也沒錯,你已經選擇了印度教當中的無神論--順世派!"
 
佛常提到九十六種外道,
順世外道正是其中之一.
因此,堅持無神論者,實在已經是一種信仰的追隨者.
所以佛才指出:究竟之道,在於不受有或無牽制.
行事則不可能離開有或無,
該有則有,該無則無,
必須是精準,而即做即了,即說即了,
萬無一失!
若執泥於有或無,是不可能如此自由自在的.
無神論不正是被"無"所困?
 
有鑑於此,
作者於61頁注11對佛教的誤解,就毫無新意了,
和中外無神論者無別.
都因為喜歡佛的理性論證,
而主觀地試圖拉近佛理與無神論,
使兩者相似些.
認為佛的神通及佛像膜拜等其他層面乃後人所賦予,
 
 
想想,
所有無神論者既對傳統宗教不感興趣,
是絕對不會花時間去閱讀各部佛經的.
只聽信非佛教人的觀點,
未經自己親自尋求原典證實,
這是做學問的一大敗筆!
 
單單一部<<賢愚經>>的種種細節,就足以證明他們推給後人的那些,
其實都發生在佛世,是佛親口說的,甚至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
例如流通佛像供人們結緣修福.
當知佛說法有階段性的,
即使是早期說的小乘經典(我親自讀過)
也提到禪定神通呀!那不是神性是甚麼?
何況,當時的目連比丘,蓮花色比丘尼,觀音,維摩詰大士....都是神通廣大啊!
總之,
若要談佛教,起碼得暫時放下無神論觀點,才能完整地面對它.
忠實地寫"依某某經所說是...."
然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必須提醒你:"凡自己未有的經驗就不存在"此命題是證據不足的!
好比從前的人,認為不可能有電視,應該進一步提出正反二面的證明.
"凡是我看不見的就不可能在過去現在或未來發生"這命題顯然已不成立了!落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雨 的頭像
    新雨

    露痕

    新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